冷面杀手”刘某转化记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刘某,男,生于1981年12月,小学文化,已婚,湖北兴山县人,2010年6月因犯抢劫罪判刑6年,同年7月投入江北监狱服刑改造。
在服刑期间,刘某情绪特别容易激动,常常因生活琐事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并依仗身强力壮对其他服刑人员大打出手,心狠手毒,先后被禁闭5次,严管7次。刘某的性格阴冷,监内服刑人员都称其为“冷面杀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某因多次殴打他人达十余人次之多,且情节严重,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2011年8月因破坏监管秩序罪加刑1年。同年9月,刘某调入我所在的监区服刑改造。
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导致刘某成为顽危的主要症结在于以下三点:
(一)怨恨亲人,缺乏感恩之心。在改造中,刘某总是认为家人对其不关心,既不来看望他,也不给其寄钱寄物,经常在同犯面前扬言:“家里的人全都死光了,没有任何亲人了。”
(二)以自我为中心,约束能力差。在改造中,刘某随心所欲,做任何事情,从不考虑后果,不分对与错,通常是用暴力方式来解决矛盾,有时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而大动肝火,情绪极易被激惹。
(三)自断正常交往的感情链,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刘某自投劳以来,沉默寡言,自我封闭,除了与其他服刑人员打架之外,几乎和他人无任何交流。加刑前,其他服刑人员都不愿意甚至害怕和他说话,以免引火烧身,加刑后相当一段时间也是如此。
针对刘某顽危的主要症结,进一步调查刘某的成长史、主要社会关系,经过认真分析,认为造成刘某顽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亲人的“冷漠”。刘某刚投入监狱服刑时,其母亲和妻子先后来会见过2次。2011年刘某受到加刑处罚后,家人音讯全无,既无来信,又无人来会见,随着服刑时间的延续,刘某越来越感到自己已被家人抛弃,并将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仇视。
(二)友情的“背叛”。刘某犯罪后潜逃外省达二年之久,后因同案犯杨某交待其隐匿地址才被抓获归案。刘某在监内多次扬言:“想以前,老子对他们这么好,他们还是出卖了我,现在还有谁值得信任?”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推测,我怀疑刘某对同犯“冷”的表现,可能与其曾被友情“背叛”有关。这个推断在刘某与其母亲的会见谈话中得到了印证。
(三)成长的“放荡”。梳理刘某的成长轨迹,刘某读小学时,因违反校规,不接受老师的教育,“愤”而退学。刘某辍学后就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闲散人员,热衷于所谓的“江湖义气”,凭自己身材比同龄人高大的优势,到处惹事生非。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刘某的现时表现、性格特征及其原因剖析,为转化刘某,我们决定从融通亲情、包夹控管、改善人际关系等层面多管齐下,持之以恒,逐渐改变刘某的系列认知障碍,营造良好服刑环境,彻底矫正刘某遇事易冲动的性格特征。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多方联系,链接亲情纽带
面对刘某对家人的仇视心理,我们决定将突破口选在其亲人身上。2011年10月,按刘某档案上登记的信息给其母亲、妻子、兄长分别去信,介绍了刘某的改造表现和对家人的思念,动员其亲人来监狱会见刘某,这次信发出后没有任何结果。同年11月,又向刘某所在村委会寄信,恳请村委会做其亲属的思想工作,等待了漫长的一个月以后,还是没有任何结果。
联系不上刘某的亲人,就找不到突破口。后经多方打听到了刘某家中的情况:刘某判刑后不久,妻子带着只有3岁大的小孩回了娘家。2011年,刘某父亲在得知其加刑消息后气愤而死,家中的负担更重了,母亲年事已高,其兄长因患有小儿麻痹症,生活不方便,全家人仅靠一点山坡地维持生活。事后,打听到了刘某所在村委会刘主任的电话号码。
2012年1月的一天,试探性地拔通了刘主任电话,向其说明来意后,刘主任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刘某家中的困难,讲到上次收到监狱的来信后,几次上门做刘某亲人的工作,确实因家庭太困难,加上其母亲年事已高,其兄长出远门也不方便,就一直没有将此事办好。电话中再次恳请刘主任做做工作,动员其亲人来监狱会见刘某。
事隔20多天后,其兄长和母亲来到了监狱,将刘某带到会见室。进会见室后,刘某一言不发,一副气愤悲伤的神情。其兄长反复说明家人并没有忘记他,只是家里经济太困难,这次来还是村委会刘主任出面借的路费,听到这些情况,刘某的气愤心情才得以缓和,当其兄长说到其父去年得到其被加刑的消息,一病倒床直至去世的情况后,刘某眼泪夺眶而出,双手紧紧地抓住会见话筒泣不成声。当晚,干警陪刘某促膝谈心到转钟,对其进行开导、安慰。
为了趁热打铁,第二天,监狱领导,又安排刘某与其兄长和母亲进行第二次会见。会见时刘某眼泪汪汪,充满自责地说:“我不但错怪了你们,还害死了父亲。”说完对自己连打了两耳光。
2012年10月,刘某获得了服刑以来第1个表扬奖励后,主动给其兄长写了第一封家书,汇报其改造成绩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悔恨内疚之情。
(二)精心设计,引来暖流奔涌
刘某受到加刑后,虽然有所收敛,有所触动,但转变不大。面对这样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顽危犯,精心安排一名罪犯去完成教育计划的第一步。
在一次劳动中,根据这项劳动的特点,要求两人一组,自由组合劳动搭档。刘某看见许多服刑人员很快就高兴地结成了劳动对子,心想自己的劳动技能差,平时又没有相好的同犯,表情显得十分尴尬和难堪,这时,同组劳动技能强、乐于助人的陈某转到刘某面前说:“刘某,我们两人一起干。”刘某听后感到很意外,一句话也没说,拿起工具就开始劳动。这一天,刘某坚持劳动一直没有休息,在下午收工时,刘某因劳动质量好,完成的数量多第一次受到了民警的表扬。
后来,每逢节假日罪犯休息,都有目的地设计些需要配合才能参加的项目,如两人绑腿跑、背人跑、衔杯接水等趣味性游戏,活动开始前总是有意安排好服刑人员主动与刘某搭档,让刘某从中感受到他人的友情。在服刑人员的积极舆论和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刘某切实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一段时间后,刘某与其他服刑人员开始有语言交流了,脸上的笑容也明显增多了,逐步走出了“冷面”的情感。
(三)强化养成,滋长敬畏之心
针对刘某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缺点,在真正唤起其积极情感的同时,加大对刘某的控制力度。
为使刘某对监规纪律产生畏惧感,专门安排了两个块头较大的服刑人员对刘某进行包夹,随时提醒和制服刘某的过激言行,慢慢扼制了刘某喜欢动手的恶习。
为改善刘某的人际关系,多次邀请监狱服刑指导中心的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咨询活动改善了刘某的认知结构,提高了认知水平,并从中学到了一些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情绪问题的好方法。
为了稳定刘某的情绪,培养其耐性,专门从书店购买了描模字帖。自从刘某开始练字后,逐步改变了情绪容易失控的弱点,字也一天比一天写的好了。刑满前,拿出刘某入监时写的个人自传,他无比感激地说“如果没有你们的关心、教育,我决不会有今天这么好的改造结果。”
【教育改造成效】
近4年来,通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关注他、引导他、帮助他、激励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直到刑满释放,刘某的人际关系逐渐改善,劳动变得积极,遇事不再冲动。并于2013年11月获减刑7个月奖励,2015年2月再次获减刑11个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