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张某某的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张某某,现年40岁,初中文化,湖南人,因流氓滋事、非法持有枪支等罪名,于1994-2008年劳教、服刑共计4次,2010年8月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拘禁罪,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赌博罪,非法采矿罪,贩卖毒品罪,共计11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2013年入监。2014年被认定为顽危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张某某自幼被父母忽视,不管不问,缺乏应有关爱,并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家庭暴力,形成其对父母产生反抗型(又称矛盾型)依恋关系,导致其性格矛盾、人格偏执,渴望亲情又畏惧亲情,自闭同时好强,抑郁但偏激。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导和管束,张某某基本处于自由成长状态即前道德阶段。
张某某成长过程中性格孤僻,同伴关系缺失,无法满足爱和尊重的需要,且无法与同辈群体和睦相处。其成年后在社会上纠集一群人组成以自己为核心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非法采矿、开设赌场、放高利贷、强迫交易、贩卖毒品,为保障自身的非法利益,又非法制造并买卖枪支、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张某某社会经历,导致缺乏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形成了其错误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怀疑猜忌、崇尚暴力、好逸恶劳等。
张某某在湖南服刑期间,由于距离自身“势力范围”较近,改造生活顺风顺水,成为“牢头狱霸”,服刑意识淡薄,未有明显的“身份”落差。自调入安徽服刑后,改造环境的改变,没办法依仗过去“势力”和关系,一切从头开始,“身份”落差明显,仍以“老大”自居但无同犯认同、仍崇尚暴力但无法实行、仍幻想被照顾但事与愿违。根据多拉尔德“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导致张某某自闭抑郁的同时又有打架生非、抗拒改造的特点。
2、临床表现: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不稳定,紧张焦虑,冲动敏感,但思维正常,意识清楚,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身体状态:抑郁症,有时失眠,感觉头痛。
社会功能:人际关系敏感,不愿与人交流,容易与同犯发生冲突,劳动效率下降,影响改造。
3、心理测验情况:
(1)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表示有轻度焦虑;
(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6,表示有轻度抑郁;
(3)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156,表示有轻度抑郁(2.1)、焦虑(2.3)、人际敏感(2.2)和敌对(2.1)
(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N神经质:65;E内外向:30;P精神质:35;L掩饰程度:30。表示人格特征为典型特征的内向不稳定。
4、改造中的优势、难点和潜力,罪犯自我认知情况
优势:张某某余刑较长,希望早日减刑;表现欲强烈,成就动机较高。
难点:张某某黑社会习气浓厚,性格较为偏执。
潜力:张某某学习能力较强,喜欢读书,可改造潜力较大。
5、制定咨询目标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矫治一年内(由顽危犯转化为一般犯)
(1)适应新监狱的服刑生活、劳动改造、“三课学习”等环境;
(2)缓解其敌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睡眠状况和抗改情绪;
(3)逐渐减少与他犯的人际冲突;
(4)促使张某某正确认识改造生活和生活事件,纠正认知偏差。
(5)逐步加强认罪悔罪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
中期目标:开始矫治一年至服刑中期(由一般转化为积极)
(1)服刑生活适应良好,能较好地与同犯交往;
(2)修正和重建张某某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
(3)学会有效管理和控制情绪及行为,促进心理健康,达到人格完善,健康快乐地生活服刑;
(4)认罪悔罪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
长期目标:剩余刑期内
(1)心理(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均达到正常范围,达到人格完善。
(2)认罪悔罪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强,积极服刑改造。
6、制定咨询方案
(一)咨询手段(为主)
1、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通过协商的形式,共同制定咨询方案。
(1)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特别强调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2)咨询时间与次数的商定:每周一次,每次40~60分钟,时间定为每周二下午,整个咨询过程共需9~10次。
(3)采用的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2、适用原理:
(1)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2)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即间接原因);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信念(即直接原因);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想法和观念B来改变控制情绪和行为结果C。
(3)应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一是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现在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二是求助者因此必须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三是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负性情绪症状。
(二) 改造手段(为辅)
1、综合个别谈话教育、“三课学习”、劳动改造等手段;
2、要求张某某每月向承包民警思想汇报不少于2次;
3、要求张某某积极参加监区组织的各项活动,鼓励张某某读书参加自考;
4、运用亲情帮教等手段。
【教育改造成效】
张某某经过一年多的教育矫治,思想和行为有了明显改变。
(一)自我评估
情绪稳定,不再暴躁,愿意与人交流、交往,不再失眠并愿意积极参加劳动;对今后的改造生活充满信心。
(二)咨询师的评估和心理测验复测
张某某情绪稳定,抑郁症得到较好缓解,睡眠良好。
对张某某进行心理测试复测,结果如下:
SCL-90分析:总分:142,敌对:1.50,抑郁:1.98,焦虑:1.50,人际关系敏感:1.78。结果均呈阴性。
SAS:42分(<50),表示无焦虑症状。
SDS:43分(<53),表示无抑郁症状。
将测试结果与第一次测试结果对比发现,张某某情况明显好转,尤其是只显示有轻微的敌对情绪。说明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三)监区民警和同犯的评估
民警:不再抗拒改造,能一定程度认罪悔罪,能按时参加“三课”学习和劳动改造,劳动时精神状态较好,未再与他人发生冲突,已走上了正常改造之路。
同犯:能与同犯正常交流,能一定程度克制自己情绪,未与同犯发生冲突。咨询师在年中评审(2014年6月)和年终评审(2014年12月)时,分别随机抽取监区服刑人员100名,对张某某改造积极与否进行问卷调查,结构如下。
表一:同犯评审问卷 |
|||||
|
结果 |
总计 |
|||
积极 |
消极 |
||||
时间 |
年中 |
21 |
79 |
100 |
|
年终 |
68 |
32 |
100 |
||
总计 |
89 |
111 |
200 |
||
将两次结果进行卡方(χ2)检验,得出结果如下(图一):
图一:卡方检验SPSS输出结果
表明差异在统计学上(0.01水平)显著,同犯对张某某的测评有显著转变。
(五)社会功能评估
社会功能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与同犯相处融洽,劳动、学习效率提高。
(六)现实改造情况
1、计分考核得分情况
计分考核是监狱对罪犯一切改造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与评定的量化考核,是管理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也是服刑人员改造表现最为直接和有力的体现,张某某自2014年2月份被确定为顽危犯以来,在咨询师和监区民警的矫治和教育下,转变明显,考核分数呈上升趋势。(见表二图二)
表二:张某某积分考核情况
时间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分数 |
3 |
4.8 |
1 |
4 |
4 |
4.5 |
5.5 |
6.2 |
6.5 |
9 |
8.5 |
图二:张某某计分考核折线图
2、撤销B类重点罪犯、顽危犯
由于张某某表现稳定,2015年2月申请撤销其顽危犯身份。
3、获得减刑
2015年2月获减刑奖励八个月。目前表现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