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张某的矫治个案

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张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张某,男,1997年出生,陕西西安人,小学文化。2014年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当月被送入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至今。张某自入监以来,认罪服法,服从管理,参加三课学习及习艺劳动。做事小心谨慎,吃苦耐劳,克制忍让。性格内向,不喜言语,较少与他人交往,举止异常,被监狱实行重点管控和挂牌攻坚。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张某生于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四人。张母脾气急,教育孩子方法不当,经常责打,极少表扬。两个舅舅脾气暴躁、野蛮粗鲁,人际关系紧张,与周围人发生一点矛盾就动手甚至动菜刀,场面激烈吓人。二舅与张母经常发生矛盾,争吵不断。大舅经常打他们兄弟几个,一次因上学磨蹭,一巴掌就把张某扇到大门口的台阶下。这样的家庭给张某留下的成长记忆几乎全是恐惧和暴力。他8、9岁的时候就学会偷着喝酒。

2.社会经历:因为性格木讷和成绩不好,经常受到别的同学欺负和老师的责备。张某把那些经常受人欺负的学生联合在一起,互相抱团,合作打架。辍学后,张某也曾打过工,但干的时间都不长,主要业务是替朋友打架,抽烟、喝酒、上网,整日无所事事,彻底成为了一个小混混。犯罪后,张某逃回山西老家躲藏了一年,后在母亲的劝说下自首。

(二)入监改造表现

张某入监后,认罪服法,服从管理,参加三课学习及习艺劳动。但做事小心谨慎,吃苦耐劳,克制忍让。性格内向,不喜言语,较少与他人交往,主管民警多次对其进行谈话了解其想法。

1.家庭原因。

张某的家庭结构十分特殊,缺乏良好的养育环境,家庭生活充满尖锐的矛盾。从儿时起接触到的是随处可见的愚昧暴力、糟糕紧张的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是他生活感受的总基调。童年的生活给张某带来的是心灵上的创伤,他被动地接受着来自家庭的伤害,也决定了他的性格里有着太多的发展缺陷:恐惧、猜疑、懦弱、内向,心理功能低下。不良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剧了他朝着叛逆的方向发展,他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他既是受害者,也是攻击者,他的性格在矛盾中发展着。他的周围没有一个良好的榜样来给他提供安全感,于是,当个小混混就成了他最佳的自我保护方法。

2.自身原因。

张某的认知以负性为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多疑虑,对自己无力解决家庭矛盾深感自责;情绪上,起伏不定,易烦躁,即使是别人开玩笑的话也会让他愤怒,对他人说话很难听,事后又常常后悔;行为上,出现了明显的退缩,逃避现实,喜欢独处,少与他人交流;精神状况上,出现了许多的幻觉,时常感到强烈的焦虑、紧张、恐惧。张某家族无精神病史。

(三)心理行为表现

COPA-PI心理测试结果多项维度分值异常,特别是“波动”和“焦虑”两项,显示张某情绪波动易变,焦虑感很强,忧虑抑郁,沮丧悲观,明显缺乏安全感,身心疲乏,容易出现不理智行为,是自伤、自残、自杀的高危人群。

(四)矫治方案

对张某的矫治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时一至二个月,目标是有效缓解张某的紧张焦虑情绪。第二阶段,用时二至三个月,目标是明显改善症状,使其正常参加改造各项活动。咨询共12次,按计划已经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

心理矫治主要工作情况:

1.培养动机和建立咨询关系,扎实做好咨询初始阶段各项工作。

一是搞好心理咨询与日常管理不同角色的转换。监狱里的心理矫治双方,除了在咨询室里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角色之外,还有日常管教当中的警察与罪犯的角色,如果角色转换不好,将会对矫治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为此进行了充分的心理教育,让张某明白到这一点。二是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的特点,确立合理预期。教育张某认识到,人有心理问题很正常,解决心理问题得有个过程,正如心理问题的形成也有个过程一样。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有信心的同时还要树立合理的预期。三是强调保密原则及保密例外。针对张某的忧虑,对其专门进行了保密及保密例外的说明,让其清楚地知道在咨询过程中进行的一切谈话都是安全的,进而放心地投入到咨询当中。四是明确咨询设置,商定咨询目标。针对张某的症状表现、认知领悟能力、剩余刑期不长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咨询目标:消除幻觉症状,缓解焦虑情绪,能够正常参加改造。

通过耐心的沟通引导,张某愿意主动投入,探索自我,与咨询师一道共同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2.通过讨论探索,使其看到内心深处不曾意识到的内容。

张某的问题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精神上出现幻觉,不能正常改造。第二层,犯罪事件造成的恐惧内疚。第三层,因父亲引起的糟糕悲惨的家庭状况让他愤怒。第四层,幼年时的创伤,这是他从未意识到的,也是整个心理咨询的重中之重。

从幼年的生活经历、重要的生活事件(包括犯罪)、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个人的内心感受等方面着手,层层深入,通过大量的讨论与心理教育,让他内心深处的东西得以表达,慢慢领悟,最终达到疗愈。比如探讨怕黑与幻觉有何联系这个问题。启发张某思考怕黑对于他来讲意味着什么。细细体会并交流感受,让他知道怕黑是源于内心深处童年的恐惧,幻觉出现的时间及场景都是与黑天有关的,相似的情境勾起了类似的恐惧体验。

通过分析对话,张某知道了他的症状其实是内心深处的恐惧、压抑、冲突造成的。当他把这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时,症状就慢慢消失了。咨询进行到第4次的时候,张某幻觉症状减轻,第6次的时候明显减轻,第10次的时候完全消失。

3.选用合适的咨询技术。

本案例在精神分析的总体思路下,也选择运用了一些适当的咨询技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具体化的技术让张某看清自己的内心所需,空椅子技术让张某对于受害人的内疚、害怕、压在心里不敢说却又让自己惶惶不安的话得以很好地表达,家谱图的技术让张某看清了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明白了他的焦虑压力主要来源于此。

4.生活上关心,改造中关注。

把对张某的心理矫治放在落实治本安全观这一大的背景下,还进行了许多配套的工作。管区干警在日常的改造当中对其生活上进行了充分的关心,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经常发放生活用品,让其感到了管区大家庭的温暖。在各项改造活动中,张某的点滴进步警察看在眼里,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张某的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安全信任感。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12次心理咨询及日常改造中的关心关注,张某的幻觉症状全面消失。对于家里的情况,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决心先走好当下的路,好好服刑,出去后再通过合理的手段解决家庭的问题。

进行COPA-IP心理测试,各维度分值基本正常,未达到人格异常筛查标准。

据本组的心理互助员反映,张某通过心理咨询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再独自一人活动,能融入大家了,有时候还会开玩笑,以前怪怪的感觉没有了。不再抽烟了,休息时间会主动把自己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包组警察反映,张某精神状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感觉有力量了,思想负担减轻许多,改造的动力进一步增强,各方面的表现十分优良,连续三个月考核一类。改造中的思想汇报,对于自己的家庭的看法以及个人未来人生规划比较积极务实。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