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陵监狱罪犯郭某心理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郭某,男,1995年出生于湖南省某市,初中肄业文化,因犯寻衅滋事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五个月,刑期自2016年9月21日至2018年2月20日止。入狱后,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感觉还能适应,渐渐地由于生产劳动强度的加大、父亲电话里表现出的不关心和女友关系将近破裂等问题,慢慢觉得生活是无尽的压力大,开始出现想死的念头。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经历:郭某出生于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郭某一岁多时有了一个妹妹,在妹妹八个月时父母离异,母亲离异后再没有抚养和看望过他和妹妹,父母离异后,郭某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平时与父亲交流很少,也难得说上几句话,更别说谈心事。
2、社会经历:初三时因厌学而没有继续读书,辍学后刚开始在长沙学理发,因按耐不住受不了枯燥的理发的工序,半年后回家,曾进过两家工厂做事,都因觉得坐不住,无法安心工作而相继辞工,此后再没有找工作,在自家的镇上开始同社会上的朋友一起混。读初二时认识了现在的女友,两人一直谈恋爱至今,十年的恋爱生活,有过甜蜜也有过争吵,去年女友生下了他俩的孩子。
2015年9月份,因自己的朋友被人划伤脖子,在朋友的召集下将致对方致成轻伤后逃逸。2016年9月在广东被人举报被抓。
(二)现实改造表现
郭某入狱分入我狱后,刚开始没有什么异常表现,民警渐渐发现郭某在工位上经常走动,为此民警经常找郭某进行谈话,郭某倍感压力,平日与同犯交流也较少。特别在一次亲情电话后,情绪异常的低落,管教民警发现后,主动找郭某谈话,郭某在谈话间表露出有轻生的想法,在监区民警的推荐下郭某前来咨询在监区民警的推荐下郭某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咨询渐渐了解到郭某想轻生的真实情况。
1、家庭原因
郭某自幼父母离异,因为爷爷和父亲的极力反对他去见母亲,在7岁后,才由奶奶带着偷偷在过年过节时见一见母亲,见到母亲时内心里也没有什么感觉,就像陌生人一般,到现在对母亲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触。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跟父亲几乎没什么情感上的交流,父母的离异让郭某从小就缺乏爱。
2、自身原因
郭某性格较偏执,郭某现在虽然年纪小,但对自己认定的事,很难改变其认知,也很不愿意做尝试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有想法但就是不愿意也不主动跟民警交流,就觉得交流了也没什么意义等等一些较偏激的想法。
3、心理行为表现
入监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郭某缺乏同情心,有较强的攻击性,有较明显的心理变态,情绪不稳定。
4、情感原因
初二时认识现在的女友,一直谈恋爱至今,在这十年的恋爱生活中,彼此间都有了比较多的了解,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性格,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也有过很多的争吵,每次的争吵都是郭某主动认错或是送花送小礼品,才将矛盾得以化解,然而在这次被抓之前的一个月,两人狠狠地大闹了一回,郭某也因为太气而离与女友争吵后独自出走,也正好在吵架两个星期后,女友生下了他们的孩子,郭某正准备去向女友认错请求女友原谅时被抓,从被抓到现在,郭某一直没有将自己的情况告知女友。因为郭某自认为女友的脾气很倔强,如果在一段时间没有主动化解矛盾的话,两个人可能就真的很难和好,自己出事这么久了也没能亲自去向女友认错,女友是不可能会原谅自己了,为此内心里有深深的自责和厌弃。
亲情电话里父亲表现出了对郭某的厌烦,让他今后不要再打电话回家,郭某感到了被抛弃;女友与其大吵后在没有来得及化解矛盾时生下了孩子,郭某被抓服刑,后对女友和孩子很是自责和内疚。这些问题的堆积让郭某难以背负,最终让他想到了以逃避的方式--轻生来解脱。
(三)教育矫治的难点
1、现实情况:郭某出现的了想死的念头,如何防范郭某的自杀是当务之急,安排夹控这是必然,释放其负面情绪,让郭某找到活下去的动力是关键,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同时,更需要直接管教民警的鼎力协助。
2、性格因素:郭某从小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在感受爱、体验爱和给予爱的能力上自然要比他人弱很多,出于自我防御或是自我保护,从小郭某就比较坚定的认定自己的想法从小郭某就比较固执于自己的想法,这也正是郭某性格较偏执的一个原因。在很多想法和行为上郭某以自我中心,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改变其认知就很难。
3、人格模式:郭某的成长过程中,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放弃或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现在面对改造、父亲、女友亲人等问题时,仍然启用了这种模式,想到了就是躲,想到的就是逃,逃无可逃时想到了自杀,那么现在就是要让郭某看到自己的人格模式的缺陷,而鼓励其做新的尝试。
4、情绪宣泄:郭某是不太擅长表达的人,有想法也愿意藏在心里,更别说主动发泄自己的情绪,将郭某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是解决郭某轻生念头的首要工作。
(五)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针对郭某的现实情况,经过与郭某的认真商讨,我们共同制定了矫治方案,希望郭某尽快放下轻生的念头,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以健康的心态应对生活。
1、情绪宣泄。郭某出现了想死的念头,说明郭某内心承受压力已达到了极限,情绪的积累已达到了临界点,要解决郭某的轻生想法,首要的就是将积压的负面情绪进行释放。一方面带郭某到宣泄室进行宣泄,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情绪的梳理和疏导,在咨询中引导他将内心的情绪感受表达出来,运用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共情等技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郭某感受到在其低迷的时候还有民警的支持、关怀,以构建郭某的社会支持系统,与郭某一起共度难关。
2、寻找例外。在咨询中主要采用叙事治疗技术,让郭某讲事件的细节,使每一个事件都能有更充分更具体的感受,在感受中让郭某有更多的自我觉知,同时也鼓励他寻找自己的力量,运用叙事治疗寻找例外的方法鼓励郭某寻找自身的力量,增强他面对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3、模式改变。在咨询中发现,郭某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经常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方式此前郭某自己是没有觉察的,简单的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要让郭某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生活,那就需要让郭某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充分的认识,并让他有想改变这种逃避的行为模式的想法。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5次心理咨询,郭某的状态有了明显的转变,想死的念头已经没有了,自己说现在一坐下就想不停的做事,不去乱想感觉很好,面对父亲的不关心,郭某也想通了,父亲怎么对自己那是父亲的事,郭某也还会主动与父亲联系,也准备出去后与父亲认认真真的谈谈自己内心的想法。面对女友和孩子,郭某也想好了,自己在这里怎么想都只是空想,等出去了好好与女友沟通,真诚向女友道歉,争取挽回这段感情。当这些事情一个个处理后,郭某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内心不再是压力重重,对今后四个月的改造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郭某的问题只是众多罪犯心理问题的一个个案,在笔者与罪犯交流沟通中发现,像郭某这样离异家庭在全狱不在少数,他们从小或是父母离异,由一方抚养;或是父母一方过早去世或是从小受到家暴等等。厌学,早早混社会,冲动暴力,过着没人管、没人爱的生活,经常打架斗殴,为了生计而偷窃、抢劫。过着非正常儿童或青少年过的生活。成长经历和生活的环境最终将他们送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当然要予以严惩,在他们投入监管改造时,从人文、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我们需要重建他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他能在监狱里感受到爱,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让他在温暖的改造环境里安心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