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马某个别教育典型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马某,男,1987年5月2日出生,籍贯青海化隆,家住化隆县甘都镇甘都村,文盲。因犯盗窃罪被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属“二进宫”。该犯自入监以来,情绪低落,心态调整较差,脾气暴躁,与同犯相处关系不融洽,改造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总以自己没人管为由,消极怠工,改造心态极度不端正,并产生了怨恨、绝望的复杂心理,先后多次调换劳动岗位及小组后,效果仍然不明显。2013年3月该犯因生产琐事与他犯发生冲突,引发打架事件,在民警管理过程中,主动申请禁闭,态度极其恶劣。鉴于该犯现实表现,监区将该犯列为重点管理罪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 入监改造表现和消极改造原因分析
为使该犯踏上正常的改造道路,维护正常监管秩序,监区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对该犯进行了全面“会诊”。
(1)通过查阅该犯档案,得知该犯自幼父母离异,从小离家出走,独自在青海西宁市周边闯荡,缺少关爱,入狱后生活困难,长期无会见,生活上无人接济,一直比较拮据。通过小组成员及同工序罪犯了解情况,得知该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困难,多次因与他犯借用香烟、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引起他犯反感,不愿与其多余来往,使该犯近乎独来独往。导致内心较为封闭,自卑与攀比心理较强,对家庭既渴望,又畏惧。
(2)通过谈话了解到,该犯因劳动能力较低,监规纪律意识较差,导致其考核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成绩上不去,是有别人有意诋毁,民警对其不够信任,并产生认知错误,认为监区考核不公,对待计分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制度存在怀疑心理。
(3)该犯文化水平较低,但是学习愿望迫切,特别是对文字及生产技能的学习意向明确,但由于其做事挑三拣四,不能持之以恒,虽然监区为该犯多次创造机会,让其学习焊接等技术工种,但往往不能坚持或与同犯发生冲突,以失败告终。该犯在3年内更换劳动岗位3次,调整宿舍小组4次。每次对新的岗位都信心满满,可由于其劳动技能相对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因素,遇到挫折后总是一蹶不振,并在谈话中流露出民警对其不信任。
2.心理行为表现
联系监狱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通过心理测试,其结果显示该犯冲动,鲁莽。情绪易激动,精力旺盛、充沛,富有激情。行事不多加思考,易感情用事,自卑心理较重,防备心理较强,存在认知错误,与现实表现基本吻合。
3.教育改造难点分析
通过上述查阅档案、调查了解、日常观察等手段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罪犯马某之所以会缺乏改造信心,甚至走极端,主动申请禁闭,是因为其劳动技能较差,人际关系不和,外加其家庭状况产生自卑心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倾诉对象。
2.其真实想法是想多拿成绩,早日减刑,但又担心刑满后无处可去,没有就业技能,存在担心情绪。
3.该犯多次挫折后自信心严重不足,认为监区管理民警对其没有足够的耐心,迫切地需要民警的认可。
可以看出罪犯马某在改造过程中产生了三个心结,即家的心结、学习的心结,成绩的心结。
4.教育改造方案
(一)针对该犯存在的心结,监区制定了“巧”取“智”胜的教育策略,逐步对该犯进行教育转化。
第一,加强对该犯的个别教育谈话,通过谈话教育灌输身份意识、改造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毫无保留的批评教育;另一方面加大法律法规、监规纪律以及形式政策教育,鼓励其走积极改造之路。
第二,通过监狱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安排该犯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矫治,实时了解该犯的真实心理动态,及时调整教育转化方案,对症下药,端正其不安心理和思想。
第三,针对该犯文化程度较低,学习愿望迫切这一特点,安排参加扫盲班,鼓励其进行学习,促进该犯良好行为的养成及完善人格的建立。在监区劳动改造中,安排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逐步提高该犯生产技能,此外监区在组织活动期间,积极要求鼓励该犯参与,并且安排该犯自己策划、组织活动,及时与该犯沟通,讲解活动的意义,改变其改造的态度。在该犯身边安排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对该犯进行包夹,带动该犯劳动、学习的积极性。
5. 预期矫治目标
(1)增强该犯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
(2)帮助该犯为以后的生活做计划,重新规划该犯人生,增强该犯的改造积极性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前期工作,监区民警对该犯有了全面了解,并且通过心理疏导、个别谈话教育也为其解开心结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破解家的心结
监区多次通过狱政科联系其家人,直到2013年11月,通知该犯接见,意识到这对该犯的转变将起到重要作用,监区及时安排该犯接见。在接见过程中,该犯表现的十分意外,紧张到无法通话的地步。事后了解到前来接见的是其养父母,曾收养过他一段时间。监区当晚趁热打铁,加强对其的谈话教育,在谈话中该犯打开心扉,坦然说道:“我是个“三无”人员,大字不认识一个,想早点出去,又不知道出去干什么,想争取,但想到我亲身父母将我遗弃,我又恨又念,别人接见时大包小包,我却连卫生纸都买不起。”他说:“我就像个被人扔下山坡的石头,一路上只能自己滚,自己爬。”对此,监区在接见后及时联系其养父母,并为其注册亲情电话,通过亲情感化教育该犯。同时监区民警给其灌输家庭、孝道思想,让其正确认识自己,并在生活上给予该犯各种关心帮助,进行感化教育。至此,该犯关于家的心结已彻底打开。
2.破解学习的心结
该犯学习愿望迫切,监区鼓励该犯积极学习,并为其购买小学教材、字典等学习用具,安排该犯参加扫盲班,进行学习,给其赠送一些积极上进的书籍,并促使其养成长久良好习惯,促进该犯良好行为的养成及完善人格的建立。劳动技能方面,安排其参加焊接、管工技能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促使其在劳动改造方面有所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学习现该犯已能正常读书看报,能为家人写信,并获得了2014年上学期优秀学员,甚至在我狱《新起点报》中刊稿一篇;劳动技能方面现该犯已能熟悉运用氧焊、氩弧焊等劳动技能。一系列的措施,使该犯对自己的罪行也有了正确的认识,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在不断鼓励帮助下,该犯现能很好的投入到改造当中,态度逐渐有了起色,与民警谈话时也肯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3.破解成绩的心结
通过学习该犯改造积极性提高明显,在劳动方面,该犯亦开始努力,按时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产品质量方面提高明显,当该犯月计分考核拿到一等时,该犯说:“这是监区给我的第一个一等。”实际上这是该犯自己努力得来,而这句话同时也显示出罪犯在对待计分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制度的怀疑心理的消除,通过一年努力,该犯获得2104年度监狱服刑改造积极分子,使该犯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只有真改造,才有好成绩。
经过教育矫治,该犯的现实危险已经消除,监区也撤销了对该犯的重点管理。迄今为止,该犯能安心改造,未出现任何违规行为,保质保量完成劳动定额,并能积极主动维护监规纪律,规劝他犯,踏上了积极改造之路。
后记:马犯在罪犯中具有一定的典型,如果引导不好,极有可能成为抗改分子,其危险性会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对其教育转化,时间虽长、工程虽大,但还是比较欣慰。但有个心结,却在民警心中悄然而生。我监区三无罪犯共计19人,其中二次犯罪达11人,其原因多为生活所迫,无法再社会中自立造成。而且刑满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三无”罪犯面临的实际情况,情况不容乐观。欣慰的是监狱已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及联系厂商签订就业协议等方式扩展罪犯的就业途径,但监区却也要做好改造过程中为其就业方面铺好道路的技能改造。减少重新犯罪,如此才算是改造的终结。
点评:
1. 监狱作为特殊的教育改造场所,民警承担着教育改造罪犯的神圣使命,其中对“三无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难度明显要高于其他罪犯。事实证明,做好三无罪犯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改造积极性,需要针对个体差异开展工作,只有摸准、吃透这部分罪犯产生抗拒改造心理的心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特别要针对三无罪犯的思想变化,现实改造情况,及时发现心结,从实际出发,随时掌握罪犯的思想变化,因人治宜,对症下药,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制定 “巧”取“智”胜的教育策略,方能打开心结,才能达到转化罪犯的效果。
2. 罪犯的个别教育应当是长期性的,正如上述的案例中,因高兴的太早,放松了对该犯的要求,该犯就出现了反复,只有长时间不间断的个别教育才能真正显示出教育改造的张力,而其中情感正是开启心灵的钥匙,个别教育是贯彻因人施教原则的中心环节,是改造罪犯的主要方法,个别教育更是改造罪犯的重要法宝,是提高教育改造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并应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妥善运用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化解监狱内不稳定因素,消除罪犯的后顾之忧,促使罪犯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改造循环,并应努力实现因人施教,一人一策,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