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拳头哥”脱胎换骨的178天 ——安徽青山监狱冲动型罪犯鲍某的教育转化案例

2023-02-02

冲动型、暴力性、内视观想

罪犯鲍某,男,42岁,安徽阜阳市人,小学文化,因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罪被判刑期3年6个月。鲍某性格暴躁爱冲动,特别迷信暴力,只会用“拳头说话”。此前已有3次服刑经历,均为暴力性犯罪。服刑期间,鲍某多次因琐碎小事与他人发生矛盾并动手打人,2021年,曾因狱内动手殴打他人构成轻伤,被以破坏监管秩序罪加刑1年1个月。

“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为了有效“治愈”鲍某的暴脾气,教育转化攻坚小组多次召开会议,通报犯情,分析转化难点:一是鲍某性格冲动,常因小事失去行为控制。二是恶习深,做事不择手段,不考虑后果。三是改造反复性特别大,多次违纪受到处理,但依然难以改正。

经过分析研判,攻坚小组商定了教育转化方案。首先,是治愈暴脾气的“药引子”:让鲍某认识到“暴脾气”不是有个性,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坚定鲍某改掉暴脾气的决心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接下来,找出鲍某性格暴躁的“病根子”:那就是急性子、爱冲动和自私自利。最后,攻坚小组集体会诊开出了“药方子”:实施“三步一回头”综合疗法。

(一)     第一步:矫正错误认知,为其痛改前非“指路子”

攻坚小组每天对其交替进行讯问、询问和个别谈话教育;每天安排鲍某写不少于500字的认罪悔罪思想汇报,观看2个小时的心理健康讲座,还要进行2个小时的面壁思过。经过1个多月轮番轰炸式的“头脑风暴”,终于让鲍某认识到:过去自己引以为豪的“暴脾气”,其实就是流氓习气,就是愚昧无知,必须要改掉,也一定能改掉。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鲍某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向民警敞开心扉,承认自己想改掉坏脾气的愿望和想法。

(二)第二步:规范行为养成,促其遵规守纪“有样子”

攻坚小组决定对鲍某实行6个月的准军事化队列训练,目的就是通过反复的机械化训练,形成“肌肉记忆”,规范鲍某的日常行为养成,强化其身份意识、改造意识和服管意识,促使一贯自由散漫、豪横不羁的行为模式向循规蹈矩转变,做到令行禁止。

第二步实施过程中,前期的队列训练、行为规训让鲍某苦不堪言,但在民警的长期监督和表率下,鲍某咬牙坚持了三个月,慢慢的自身行为和思想认识都有所提高,连鲍某自己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

(三)第三步:进行“魔鬼训练”,迫其静心养气“磨性子”

攻坚小组为鲍某量身定制了修心养性的“三个大招”,来化解其冲动的暴脾气,控制其易怒的坏情绪。

第一招叠被子。要求鲍某在3分钟内,将被子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然后再将被子完全抖开重叠,早中晚各10次,每天完成30次。

第二招夹豆子。攻坚小组找来100粒绿豆,放在一次性纸杯里面,让鲍某用2根饮料吸管当“筷子”,将豆子全部夹出来,放到另一个纸杯里面。规定达标时间为5分钟,每天必须完成10次。

第三招拼图案。攻坚小组将地图图案打印在一张A4纸上,然后随手对撕6次,撕成64张碎片,让鲍某恢复原状拼出来,一天一张A4纸,每天重复完成10次。

第三步实施过程中,魔鬼训练的“三个大招”让鲍某不断经受失败的沮丧和抓狂,性子也在一次次失败中得到磨练,忍耐力也在不断增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鲍某终于从生疏到熟练,从抓狂到平静,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挑战的乐趣。

(四)一回头:内视观想“照镜子

安排监狱教育矫治专家引导鲍某进行内视观想“照镜子”。让鲍某学会自我审视,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计划对鲍某至少进行5个疗程的内视观想,并在成功后分别进行一次心理测试,通过不断比较,让鲍某循序渐进,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方法,感受到自我情绪管理带来的成就感。

实施过程中,适逢夏天,治疗室里像蒸桑拿一样特别闷热,呆上10分钟就浑身湿透。矫治初期,教育矫治专家在闷热的天气中,正襟危坐,循循善诱,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始终没有导引鲍某找到状态。情急之下,攻坚小组同矫治专家商议后,决定从亲情帮教入手,通过亲情的感化和鼓励,帮助鲍某重拾治疗信心,找到矫治的突破口。于是,监狱安排民警去鲍某家进行家访,带回其年迈的父母和3个儿女的照片、信件和亲情帮教视频。当鲍某看到6岁的小儿子,对着镜头一声声呼唤“爸爸,我想你,快点回来吧”,顿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在打开久违的情感闸门尽情宣泄之后,鲍某忽然就顿悟了,一下子就找到了内视观想的窍门,改造信心也更加坚定,开始从被动配合转变为到主动体验。最终,鲍某在扪心自问的感悟和酣畅淋漓的倾诉中,潜移默化,一点一点学会了理解和尊重、包容和担当。

一、教育改造成效

在对鲍某进行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攻坚小组累计进行了171次个别谈话教育,5次内视观想体验,进行了1000多个小时的队列训练。取得的显著疗效就是不仅让鲍某改掉了“暴脾气”,还给他注入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让其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新生。刑满释放时,鲍某不仅做到了零违纪,还多次在监狱和监区现身说法,为其他服刑人员表演叠被子、夹豆子和拼图案的“拿手绝活”,成为监区的改造积极分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鲍某刑满释放后给监狱寄来感谢信,说自从在服刑期间改掉了坏脾气,发现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自己更有信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二、本案的启示

一是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在本案中,监狱对鲍某的狱内违法行为没有姑息纵容,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用严厉的惩戒手段和科学的教育转化方法,给无知无畏的“平头哥”当头一棒,让其终于对法律产生了敬畏之心。教育转化期间,得益于个别谈话、心理矫治、行为规训等各种矫治手段的充分灵活运用,才终于让鲍某彻底改掉了暴脾气。

二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改造工作艰辛复杂,过程反复无常,只有坚持用真心去教育感化,保持足够的耐心去尝试等待,才能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有效发挥精准教育的攻心治本作用。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