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杨某的矫治个案

2017-10-12

监狱;心理矫治;危机干预;家庭变故;自杀

罪犯杨某,男,1974年出生,山东人,小学文化程度。2013年4月1日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该犯入狱后不愿面对漫长刑期,悲观厌世情绪浓厚;该犯内心愧疚感、负罪感强烈;恰又遭遇重大家庭变故--失亲危机,该犯母亲在去看守所探望该犯时遇车祸去世,父亲在该犯入狱后重病不治身亡,该犯难以接受双亲离世的现实,两个儿子先后辍学外出打工,认为自己连累了全家,欲寻死来解脱,多次情绪激动,言行失控。2014年3月被定为自杀、行凶危险份子。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杨犯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为家中独子,自幼生活条件较好,生活、工作、婚姻等各方面都较为顺利,未遭受过重大挫折或打击。这导致该犯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为人处事不在意他人感受;同时遇到难题、挫折、困难习惯依赖家人帮助,自己应对困难,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幼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使该犯形成了一定好逸恶劳的恶习。

(2)社会经历:该犯初中就辍学混迹社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熏陶较深,沾染了诸多恶习。先后经营过牛肉店、烧烤店,有稳定经济收入,但该犯将所赚钱财挥霍一空,主要消费在歌厅等娱乐场所,并与多名女子有情人关系,案件正是由于自己去歌厅找情人,与他人发生争执才发生。

2.入监后改造表现 

杨犯于2014年1月3日入监服刑改造。入狱后,该犯遭遇重大家庭变故,认为自己犯罪害了全家人,多次言行失控、寻死觅活,不愿面对漫长刑期,要求法院给自己执行死刑;抗拒日常改造,认为警察对其管理要求是针对自己;日常寡言少语,少于他犯交流,在改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谅他人感受,经常因琐事与他犯争执;该犯长期失眠,头疼。

(1)家庭原因

该犯亲情观念重,对亲人有极大的依赖性,亲情是其改造最重要的动力,但是重大的家庭变故使原本完整的家庭瞬间破裂,这给该犯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刺激,该犯人生、改造失去了希望和动力。

(2)自身原因

一是错误归因。把亲人去世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导致其内心充满了负罪感和愧疚感。二是该犯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没有能力应对失亲危机,日常生活和改造生活均受到影响。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一直无法适应和融入改造生活,导致改造中困难重重,使其对改造丧失信心,不愿改造。

(3)人生观价值观原因。

一是价值观扭曲。该犯认为自己不是故意杀人,自己是误伤,自己没有杀人的想法,认为判决量刑过重,自己应该是故意伤害致死而不是故意杀人。二是一定暴力倾向。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较冲动,不考虑后果。

3.心理行为表现

入监后多项心理测试结果直观反映出该犯:1、该犯犯罪思维严重。2、暴力倾向较强。3、有较强变态心理。4、有很强自卑心,缺乏自信。5、焦虑感较强。6、情绪波动大、起伏不定。7、做事感情用事、较冲动鲁莽。8、戒备心、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方面:把自己当作父母去世的直接凶手,忽略人生老病死的客观事实,内心充满了悔恨,负罪感极强,想要随亲人而去。该犯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不愿付出努力,只想回报,想走捷径,对未来漫长改造之路充满了畏难情绪。    

(2)心理方面:该犯内心负面情绪严重,无法宣泄,心理健康状况差。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该犯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面对、不知道如何应对,更不要谈自己的人生目标、方向,基本上处于绝望、无助状态。 

(3)行为方面:该犯自控能力差、自制力差、易怒,做事不考虑后果,有一定暴力倾向。入狱后也数次因琐事与他犯发生口角和摩擦,事后自述就是失控了。该犯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功能差,缺乏独立性,来到监狱以后消极被动应对,对漫长的刑期没有计划,没有打算。

5.矫治方案

根据因人施教,按需矫治的原则,分为心理恢复、心理建设、行为矫正、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四个步骤,以期达到矫治目标。

(1)心理恢复:社会功能恢复,学会信赖他人,适应改造环境。规划及实施方案:第一步是采取非标准式会谈法。通过表达共情,让该犯明白警察了解他的感受、痛苦,对他遭遇和处境非常关心,让其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表达真诚帮助该犯的想法。第二步通过鼓励其倾诉烦恼不快,鼓励其合理宣泄内心的痛苦、焦虑,逐步暴露内心思想,本质的心理冲突,逐渐让该犯信赖,接纳警察。第三步鼓励该犯多与他犯交流,交到朋友,安排该犯同乡,同族等罪犯多与其接触,为该犯提供进一步完善倾诉渠道。

(2)心理建设阶段一:促进心理健康,梳理冲突问题,敢于直面问题。规划及实施方案:第一步帮助该犯梳理内心心理冲突,找出引起负面情绪及行为的主要关系事件。第二步让该犯能认识到上述关系事件在其意识中反复出现,对其心理、生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让该犯意识到通过警察的帮助,自身的努力,能改变过于负面的情绪反应和认知,能正确面对,有勇气面对这些问题。能明白发生了这些事情,并不是末日,自己有能力应对,有能力改变现状。

(3)心理建设阶段二:改变固有思维定势,学会承受挫折不顺。规划与实施方案:第一步为该犯分析家人的离世,确实是痛苦让人难以接受,但并不是该犯害死了自己的父母,自己并不是车祸肇事者,也不是病因,亲人的生老病死,不能因该犯的意志而转移。自己不是“因”。第二步培养该服刑人员健康的非应激心态,使其明白当面对重大的人生家庭变故,自己心理、行为反应,不一定要通过过度负面的反应来表现内心感受。

(4)行为矫正阶段一:学会情绪转移,克服负面情绪。规划与实施方案:让该犯明白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挫折不可避免,总会有些烦心事。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学会转移。例如:兴趣转移、情绪转移、行为转移、情境转移。

(5)行为矫正阶段二:会劳动,爱劳动,适应劳动改造生活。规划与实施方案:第一步是学得会。由警察安排有耐心的组长、优秀机手,详细的传授该犯缝纫技巧、缝纫技术要领,让该犯能学得会。第二步是能干的完。动态调整目标任务,使该犯的目标任务实际、合力,让该犯每天能干的完。第三步干的好。在能完成基本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工艺要求。第四步有干劲。通过之前三步的铺垫,利用正强化手段,让其找到成功感、归属感、荣誉感,调动其改造积极性,打消其对劳动改造畏惧感,使其对日常劳动由消极怠工转变为积极参加。

(6)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阶段一:讲解政策,树立希望。规化与实施方案:第一带领该犯认真学习死缓、无期罪犯减刑政策。第二让该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辈子在监狱里出不去了,未来的改造路途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黑暗,完全是有希望的,有盼头的。

(7)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阶段二: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提升自身修养。规范与方案:第一步借助监狱国学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带领该犯学习国学知识,引导该犯,让该犯明事理、懂事非、知善恶,明白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等道理。第二步教育其珍惜生命,学会珍惜自己生命,学会珍惜他人生命。

6.预期矫治目标

(1)短期目标:走出失去亲人阴影,合理调适自身负面情绪;能正确面对刑期,适应改造生活。

(2)长期目标:树立改造信心;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促进该犯人格健康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矫治,该犯有了明显转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较为积极,能主动与其他服刑人员进行交流,能主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每天过得很充实,主要精力都放在劳动改造上,经常超产,多次受到警察的表扬;不再采取压抑或爆发式的表达方法,不再寻死觅活,遇事能主动找警察沟通;心情愉快多了,焦虑感、内疚感、负罪感明显减退;睡眠质量等身体状况也有较好的改善。同时该服刑人员自己也向警察表示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以一个较好的服刑心态投入到正常的改造生活中去。

本案主要是引导该犯能将内心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要让每一名服刑人员懂得,一切逆境都不是生活的大不幸,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愤怒、消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都无济于事,反之化愤怒为力量,分发改造,借厄运之机磨练意志,才能扭转不利地位,才能早获新生。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