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魏某教育矫治案例

2018-01-02

戒毒;心理;合理情绪疗法;求助者中心

魏某,男,34岁,大专文化,吸食冰毒,第二次强制隔离戒毒。魏某入所教育1个月后分到某大队,经常和队上学员发生冲突,消极抵抗民警的教育,常常躲在角落,不与周围人进行沟通,并且拒绝接见父母。魏某情绪不稳定,有时候非常激动有时候很低落,对队上管理指手画脚,对戒毒期间的一切都较为抗拒。其母亲反映有次接见,魏某说:“我也就是百十来斤,去了就去了。”然后磕了个头就走了,并且拒绝再次接见。平日在与大队民警谈话时,也时常表露出轻生的念头。

使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其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

SCL-90:总分210分,阳性项目数65项,强迫2.9,抑郁3.6,焦虑3.3,偏执2.8,人际敏感3.2,敌对2.5,饮食及睡眠2.5。

EPQ:E:62,N:58,P:52, L:50。

根据临床资料反映的情况,魏某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人格外向,不稳定,情感冲动,人际关系敏感度高,有焦虑、抑郁及偏执情绪。结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魏某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吸毒史、家族史和典型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排除精神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的范畴。

根据心理测试、日常行为观察及初步访谈的结果,主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及“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前期主要确定心理咨询目标及方向,评估其心理问题及自杀风险,改变其错误认知,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学会识别、观察和监督自己的想法与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

(一)诊断阶段

目标:获得魏某的人际关系模式、人际交往能力及个人经历有关的信息,评估其心理问题及自杀风险,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方法:非指导性倾听、摄入性会谈、指导性介入、自我暴露。

过程:初始面谈(60分钟)。魏某由大队民警带入咨询室,刚进咨询室就低头蹲在沙发跟前,身体姿态僵硬,眼神防备,可能因为咨询并不是他主动要求的,所以他内心比较敌对和抗拒。我用开场白准备打破僵局:“你好,我是教育科民警某某,很高兴认识你,你可以坐到沙发上”。魏某说:“不用了,警官,我这样蹲着挺好,我习惯了。”我问:“你入所小半年了,感觉怎么样?”魏某说:“好着呢,我所有都好着呢,能让我回去么,我想回去。”此后,魏某一直重复着我好着呢,谢谢您,让我回去吧一系列消极抵抗的话,心理咨询遇到了阻抗。这种状态下只能避开目前的问题,引导其诉说经历找到突破口。魏某对于以往的经历还是比较自豪,讲述了他毕业后进入某大型企业做销售,2年后做到经理级别,后来开始自己创业等一系列经历,虽然中间依然会说要回队上,但是对于我询问的经历问题依然积极回答。快结束时,魏某说:“我能不来这了么?”这时如果回答“不可以”,那么将给咨询加上强制的色彩,效果肯定不如人意。我说:“这样吧,你配合一下我,因为按照规定我必须得给你咨询2次,你就当换个地方休息,哪怕什么话都不说也没关系好么?”魏某点了点头,我们约了下次的时间。

第一次咨询效果并不理想,我感受到了魏某对于咨询的抗拒和对我的不信任,我开始制定下一次咨询的目标:我必须让他相信我是真诚的,并且愿意接受我的咨询。

第二次咨询(60分钟)。此次咨询我希望可以找到突破口,打开魏某的心结,鉴于一般在聊到童年与亲人的时候心理防线最为薄弱,所以从其童年经历聊起。魏某在聊到自己的母亲和奶奶去世时,我说:“那你想起奶奶去世还会难过么?”他点点头,我引出魏某之前在接见时跟母亲说的那些话,并以自己的经历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暴露,以期引起魏某的共鸣,迅速建立信任关系。

魏某打开了话匣子,虽然能感觉到他的言语中依然有所顾忌,但是相比于之前谈话内容已经很深入。谈话过程中,魏某依旧是蹲在沙发前,好像在固守某个习惯来对抗这里的生活。通过此次谈话,我已经明白了魏某目前的状态是无法面对现实,内心充满愧疚焦虑,并且认为戒毒环境与想象中不同,周围的学员和自己并不是一类人,不想融入团体,和民警进行消极对抗,产生了不良适应问题。

此次咨询过后,我与魏某之间的咨访关系已初步建立,但并未稳定,魏某依旧有疑虑。我表示心理咨询室是界于外界与戒毒所之间的存在,我们之间也并不是上下或者教育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合作者的关系。

第三次咨询(60分钟)。此次咨询我的目标是准确评估大队反映的魏某的心理问题和自杀意图,并和魏某建立信任的关系。我说:“有时,当人沮丧、抑郁或者感到痛苦时,时常会想到自杀但又拒绝这个想法,或把自杀作为一种解决方式,你是否有类似的想法?”魏某很快就点头表示承认,我询问魏某目前他认为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魏某说他想要转队,到另外一个队重新开始,不想在这个队呆下去了。我继续提问:“那么原因是什么?”魏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移了话题。咨询再次遇到阻抗,我直接指出问题,并希望他直面回答。魏某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他现在觉得自己就是废人,父母一生刚强要面子,现在因为他都抬不起头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解脱他们也解脱自己。

我需要对魏某的自杀进行一个准确性的评估,但是魏某并不想在此话题上停留。他开始回避我的问题,我选择了沙盘游戏治疗作为非言语性的沟通。沙盘过程中魏某一直游移不定,选择的物品多为家庭物品,但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连接装置。由此看来,魏某还留恋家庭和生命,只是一时的灰心丧气。

魏某给自己的沙盘命名为“新的家园”,在跟我描述他“新的家园”的时候多次提到自己的父母和女朋友,提到父母和女友为他的付出。看来魏某的自杀只是目前他在困境中的逃避办法,在他目前的生活中有许多强烈的缓和因素,比如对母亲的担忧,和女友畅想的婚姻生活及期待父子关系的缓和等,其自身也有比较强烈的自控能力。自杀意图较低。

(二)咨询阶段

目标:帮助魏某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能正确认识自己及周围的环境,并帮助他采取行动,改变目前的处境。

方法:指导性倾听、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写作疗法。

第四次咨询。我认为魏某的自杀意图很低,此次咨询我希望可以解决魏某的自杀意图。魏某进入咨询室后,在我的邀请下坐在了沙发上,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要求蹲在地上。我说:“上次我们聊到你认为你消失掉可能会对所有人都好”?魏某点头承认,并且说:“自从我进来之后,我妈妈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需要做一个很危险的手术,我不想让他来看我了,这样他也能专心的看病。”我说:“上次你提到你从小跟着你奶奶长大,现在想起你奶奶去世,你是什么感觉?”魏某表示感觉很绝望。我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演示,让魏某进入一种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和过程进行观察。我说:“我注意到你说了很多次为了别人考虑对吗,你愿意跟着我,我们来做一次假想的角色调换,好么?”魏某表示很乐意,在若隐若现的音乐声中,我们做了一次情境模拟,这次魏某的角色是个父亲,经历了孩子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有烦恼也有喜悦。然后让魏某想象失去这个孩子。我说:“现在你可以睁开眼睛,告诉我你现在什么心情?”魏某眼圈开始泛红表示自己很绝望,我接着询问他,认为这种伤害和绝望如果真的发生了,你认为多久会好?魏某说可能一辈子都好不了。紧接着我指出了魏某存在的不合理观念,比如经常认为自己为别人考虑,但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我认为你需要什么,我为了你考虑,但是缺乏沟通。并指导魏某遇见类似的情况,开口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坦率的沟通会更利于情感的深入。

第五次咨询。此次咨询我想找到魏某在队上表现的根本原因,并给出他指导性的建议。我问:“这周过的怎么样,有什么新的变化?”魏某说:“上周我们队接见了,我跟着我们队去见了我父母,之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没好好观察过父母,这次我听您的建议,好好的观察了一下我父母,我发现我父母长得和我印象中都不一样了,尤其是我父亲,老的厉害。”我问:“那你完成你的家庭作业了么?”魏某说:“完成了,我父亲特别激动,拿着话筒的手都抖了,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那一刻我真是觉得又心痛又放松。”魏某主动说起他想要转队的事情,是因为想要破罐子破摔,而这个队的队长对他挺好的,他不想给这个队的队长增加负担,因此想要换个队。

我询问魏某对于队上学员的看法,他认为队上有些学员品质特别的差,他看不惯那些人,而队长对于队员的管理他也不是很认同,他是真心的想要戒毒,不想在这里认识太多的人,他害怕出去之后认识这个圈子的人多,再吸毒。

我肯定了他戒毒的意愿,把ABC疗法详细的介绍给他,希望他和我一起对照疗法可以找出他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并指出他其实并未进行角色转换,现在他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考虑,队上的如何进行管理肯定是大队民警根据各队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决定,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接触的那一面,看不到全局。现在需要的是当好一个戒毒学员,将自己管理好。

我努力让魏某认识到,强制戒毒未必是坏事,如果他能竭尽所能克服这次困难,他将走的更远,以往的生活再风光无限也只是过去,未来的生活再充满期翼也只是在前方。现在我们需要驻足当下,戒除毒瘾,经受住各种挫折,学会适应各种环境,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将给自己一个重新看待自我和生活的机会。

魏某表示非常认同我的说法,咨询结束后,我为魏某布置了新的家庭作业,要求魏某回去之后,主动和同屋的队员进行沟通。魏某离开时告诉我他现在又开始有点期望了。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我想要寻找魏某种种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这可能与魏某的童年经历、父母教养方式及习得的生活技能相关。魏某已经完全对我打开了心扉,讲述了他第一次吸毒的原因、第一次强戒的经历、他和女友恋情的反复、父母亲情感的纠葛等。

几次咨询过后我发现魏某存在沟通问题和情感表达障碍,他习惯性的用倔强来代替害怕,所以在压力情境下,会选择用毒品来麻醉自己,而不是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为了让魏某认识到这个问题,我用头脑特工队的片段让魏某意识到每个情绪都有其自己的作用,害怕和恐惧并不是可耻的,真正的男子汉勇于承认自己的害怕,更能用理智的办法来解决矛盾。

这期间,我鼓励魏某可以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写下来,把自己的未来计划写下来,这样既可以宣泄不良情绪,又可以理清思路,同时也能坚定戒毒的信心。

咨询阶段即将结束时,魏某特别感谢我的帮助,表示心理咨询给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自己意识到了以前根本意识不到的问题。“那是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我对他说。

(三)巩固阶段

目标:巩固前阶段的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摄入性会谈,情境模拟。

我和魏某一起对之前的咨询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对魏某的变化提出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希望他可以继续努力,不要浪费2年的时间。魏某说这段时间和学员的关系缓和了很多,他开始主动去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学员,也积极配合民警的管教。自己现在感觉轻松很多,希望可以好好表现争取明年早些出所,可以赶上父亲的60大寿。

巩固过程中,我帮助魏某练习了压力情境下的正确宣泄方法、如何进行温和及直率的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进行了真实情境下的模拟。

我将心理咨询的时间由1周1次增加到了3周1次,并在此期间与魏某所在队的包管民警以及魏某的父母亲都进行了沟通,大家对于魏某的改变都很欣慰,相信魏某会有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一)效果

心理咨询的目标基本实现,魏某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消除了魏某的自杀意图,缓解了魏某抑郁、焦虑的情绪,改变了他的错误的固有认知,改善了魏某的人际关系。半年后,魏某经过综合诊断评估良好后予以提前解除,目前重回公司从头干起。

(二)思考

在实际戒毒心理实践中,因为戒毒人员身份的特殊性(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求助者)、民警身份的特殊性(既是管理者又是咨询师),所以在咨询的过程中可能某些戒毒人员有顾虑等原因,咨询常会遇见阻抗。咨询师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处理这些阻抗,心理咨询就会面临失败。

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对抗,也许还有戒毒学员沉默或者赘言,逃避或者转移等。咨询师在遇到阻抗时,需要倾听、共情,将阻抗及时的消除,让咨询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如遇到沉默的求助者,可以使用沙盘、写作等非言语的疗法,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关系。咨询师要正确判断阻抗是真实存在还,是咨询师本身的感觉;要善于找到阻抗产生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