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家庭关系修复的成功案例

2017-10-10

司法行政戒毒;家庭;关系;修复;成功;上海

徐某,男,上海人,27岁,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大学期间组建乐队担任主唱,在校表演与他人发生冲突受到过处分,2012年大学毕业以后进入本市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2013年结婚,2014年首次吸食冰毒,性格逐渐孤僻,后被辞退,2016年父母主动报警将其送进戒毒所。

到戒毒所后,徐某十分怨恨自己的父母,拒绝与父母书信、电话、接见等往来,并扬言出去后要断绝亲子关系。日常表现为不合群,行为散漫,与组长、同组人员有多次争吵。对自身要求低,消极对待戒毒矫治,不愿意参加正常的康复训练活动。父母多次来所哭诉,希望民警能够予以帮助。

通过其父母介绍及查阅个人档案了解到徐某原先性格活泼、开朗,喜爱音乐,掌握基础乐理知识。随后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与妻子通信较多,并在书信中常有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喜欢在周记中结合时事热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分析认为,徐某对吸毒的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并不排斥这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心结是无法接受父母举报的现实。

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被冲动蒙蔽了心智的人。于是以徐某喜欢和擅长的音乐为突破点,制定了三维矫治方案:

第一维是有效关心,取得信任。一是通过个别教育谈论其所擅长的音乐与特别在意的小家庭,引导他打开心扉;二是关注其日常生活状态,并在周记、组室日讲评中给予积极回馈,向他传达尊重、认可的态度。

第二维是心理指导,转变认知。一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方案;二是结合徐某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方案;三是通过心理咨询和个别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加速其认知的转变。

第三维是创造条件,情感引路。一是发挥其特长,帮助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二是创造载体和条件,寻找情感的宣泄口和家庭关系修复的契机。

一次常规的个别教育中,民警以徐某妻子的来信为契机,漫不经心地对徐某说道“你老婆又给你来信了,三天两头给你写信,这么吃(吃:在上海方言中表示喜欢)你,是不是刚结婚啊?”,说着把信递给徐某,徐某接过信,眉开眼笑起来,“哪有,我们结婚都快3年了,算是老夫老妻了”,“那看来你人格魅力很大啊,是不是她追的你啊?”民警立马接过话来。徐某一改以往无精打采的状态,眉飞色舞地讲起了他和他老婆的相恋史……在后续几次的个别教育中,民警逐渐引导其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爱好,并刻意避开有关父母的话题。

徐某由于经常写信,民警便时常和他聊家事,大到置购家电,小到柴米油盐,为他出谋划策。偶尔看到徐某缺笔少纸,民警便主动给他提供方便。对徐某在周记中反映的情况和各种看法民警也会附上自己的观点。

取得了徐某的信任是帮助徐某主动修复和家庭关系的重要的一步。民警鼓励徐某去心理咨询中心了解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告诉其重在参与,不要有负担。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徐某对心理咨询等情况并不陌生,也不排斥,但还是抱着完成警官的任务去的。对徐某第一次的心理咨询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此后通过一次次有效的心理咨询,使其逐渐意识到并开始正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咨询师顺水推舟深入挖掘了徐某心理需求,运用“现实疗法”与“格式塔疗法”等相关心理疗法,帮助徐某进行自我认同与对他人的积极回应。在4次的咨询访谈后,徐某从对父母的埋怨转而开始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

心理咨询师和责任民警的有效配合、心理咨询和个别教育两种方法的融合运用为徐某最终修复和家庭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个别教育中民警有意识的向徐某介绍所内开展的各类戒毒素养教育活动,并有指向性地引导他参加所戒毒人员“心之声”管乐队的选拔。曾经的经历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让他很容易就进入了乐队,又拿起了他喜欢的萨克斯。一个往日自信的徐某渐渐回来了。乐队安排徐某练习吹奏的第一首曲子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徐某手指间流出的委婉的乐曲声中,仿佛看到了对父母的看法已然改变。

2016年的重阳节前夕,所部开展以“养正·感恩”为主题的国学教育力行活动,邀请部分戒毒人员家属来所,徐某的母亲也在其中。徐某的任务是萨克斯独奏。在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之后,主持人问徐某“如果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做什么?”徐某回答说最想对母亲说声对不起。从小到大一直是母亲给自己买蛋糕过生日,最想做的事是回去以后一定给母亲买蛋糕过一次生日。主持人又问:真的这么想?徐某的回答是坚定和诚实的。已经泣不成声的徐某母亲被请到了舞台中间,工作人员也把一辆放着生日蛋糕的小车推到了徐某的面前。今天恰好就是徐某母亲的生日,现在站在面前已经不再是10个月之前满脸怨气、冷酷无情拒绝见面的儿子。就在徐某转身的一刹那,母亲突然跪倒在地,嚎啕大哭。谁也没有想到徐某的母亲会以这样的方式面对回心转意的儿子。现场似乎停顿了,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徐某的身上。徐某也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猛然跪倒在母亲面前。舞台的中央。一对母子相拥而跪,声泪俱下。全场200多位民警、来宾、学员泣声一片。心结已解,再多的怨恨在感恩和亲情之间,荡然无存。

第二天徐某向警官递交了一份报告,要求把由警方保管的个人物品在会见日交给妻子带回去。徐某在给妻子的书信中对其中的一枚金戒指做了说明:曾经想,如果哪一天身无分文了,这枚戒指是我最后的毒资。现在通过戒毒所警官十个月的关心教育,自己似乎从一个家人都嫌弃的严冬走进了处处温暖的春天,感觉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信心满满。昨天母亲来所参加活动穿的那件外衣,印象中已经买了好多年,所以请妻子变卖了戒指,给母亲大人添一件衣服,补上今年的生日礼物。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举动,却给所有人看到了徐某家庭关系的成功修复和徐某将成功戒毒的希望。

正如徐某后来经常说的“原以为我是从温暖的家掉入了冰冷的戒毒所,没想到是看似冰冷的戒毒所温暖了我冰冷的心,又给了我温暖的家”。在此后的戒治生活中,徐某积极投入戒治生活,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经常性参加乐队的汇报演出。与父母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在与妻子和父母的书信往来中,经常表述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悔恨和戒毒的决心。徐某的父母也因为徐某的明显转变而一再向戒毒所表示感谢。通过此案例,我们认为:

(一)温度教育是立足戒毒人员基本属性的教育矫治方式之一

戒毒人员“三重属性”是对戒毒人员的明确定位,戒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和病人,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他们在“大墙之内”就纯粹地以“违法者”身份对他们进行惩罚,并强迫他们接受教育;还应该考虑他们作为受害者和病人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教育、治疗和康复。

因为作为受害者,戒毒人员心灵已经受到了伤害,如果再加以强压的教育,难免不使其产生抵触情绪,自然听不进教育的内容。而作为病人,他们不仅是生理上的,同时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因此不仅要进行生理上的治疗,同样也要有心理上的疏导。

(二)温度教育是立足“以人为本”戒毒基本原则的教育矫治方式之一

在戒毒场所,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秉持人本主义和人文情怀,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戒治。而运用到教育矫治工作方面,用温度教育也能很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教育矫治更多在于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全部灌输进戒毒人员中,而并不在意戒毒人员是否愿意接受和是否能够接受。温度教育将更多的注意和重点放在“人”身上,并根据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矫治活动;同时,在方式方法上,温度教育也有更多的路径,可以更灵活、更机动,也更能让戒毒人员所接受。

(三)温度教育是立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的教育矫治方式之一

戒毒场所就像一个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如同一种社交,而每一个戒毒人员都有希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可的想法,在适当的时候,他们的这种想法通过各类活动的助推,可以得到满足,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温度教育就是给予戒毒人员尊重和肯定的教育方式之一。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