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艺;法治文化建设
*
社会公众
法治文艺
“七五”普法期间
【活动概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加强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强区建设的有力抓手,海淀区大力增强法治文艺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传播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积极培育法治文艺队伍,精心打造法治文艺精品,逐步形成“全区有亮点、街镇有特点、基层有看点”的法治文艺建设新格局,全面满足群众对法治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需求,为建设和谐宜居海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法治保障。
【重点宣传内容】
一、强化法治文艺队伍建设
(一)培育高素质法治文艺队伍。2015年,区司法局牵头成立海淀区“律之韵”法治艺术团,成为全市首家专业普法艺术团体,成员由话剧、影视专业演员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大学生、文艺爱好者等非专业演员组成,旨在通过创作、排练和演出以普法为内容的艺术作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017年,“律之韵”艺术团分别在5个街镇建立分团,在册成员总数达到523人。“七五”期间,海淀区将实现29个街镇艺术分团全覆盖,预计艺术团成员总计将达3000人以上。
(二)实行规范化团队管理。艺术团采用“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运作模式,建有理事会,负责艺术团的整体运作;5个街镇分团均设立领队、艺术指导等职务,负责分团的日常管理;区司法局负责业务指导,为艺术团开展活动搭建平台,给予资金支持。
(三)开展多层次交流培训。艺术团采取“线上学习+线下交流”的方式,促进法治文艺爱好者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创建“律动海淀”法治文艺微信群,定期邀请优秀艺术家就舞台表演、剧本创作等内容开展线上微课培训和线下座谈交流。
二、全面开展法治文艺活动
(一)创作演出普法励志话剧《五道口》。由区司法局投资20余万元创作的青春普法励志话剧《五道口》,荣获“大写中关村·聚光海淀人——海淀主题剧本征集活动”三等奖,作为第六届中关村金秋演出季原创话剧代表剧目巡演10场,近5000人次直接观看演出。
(二)举办首届法治文化艺术节。2017年,海淀区依托“律之韵”法治文化艺术团及其分团,成功举办“法润海淀·律动舞台”主题法治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法治主题摄影书画展、“我与宪法”微视频创作、《法宝》系列舞台剧巡演、法治主题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掀起了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高潮。
(三)重要节点开展法治文艺活动。充分利用“金秋演出季”、“万人合唱季”、“夏日文化广场”等全区性文化活动时段,结合“4·15”国家安全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宣传节点,积极组织优秀法治文艺团队、法治文艺作品参与专项演出宣传,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普法教育。
三、建全法治文艺长效工作机制
(一)工作机制有序运行。海淀区高度重视法治文艺工作,全力打造“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将法治文艺工作纳入全区“七五”普法年度考核重点内容。
(二)制度保障健全完善。区法宣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区司法局联合下发的《海淀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法治文艺工作的目标、原则、举措和保障,从全区层面统筹法治文艺工作,进一步激发海淀法治文化建设源动力。
(三)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区司法局每年从法宣经费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法治文艺作品创作、演出和品牌推广,重点加强扶持基层法治文艺队伍建设和法治文艺活动开展,极大的丰富了地区群众法治文化生活。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法治文艺工作成效彰显。2017年,海淀区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活动147场(次),参与演职人员8800余人(次),现场观众5万余人(次)。建立村居法治文艺小分队75个,打造法治特色腰鼓队、空竹队、模特队3个,开展剧本创作、表演技巧、舞美化妆等技能培训12场。荣获市法宣办、市司法局、市文化局举办的法治文艺剧本创作大赛优秀组织奖。北京电视台、北京晨报、搜狐网、新浪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海淀区的法治文艺活动进了全面报道。
(二)法治文艺原创作品数量众多。2017年,区司法局牵头组织,着力打造了一批集思想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区域特色,兼备艺术性、群众性的法治文艺原创作品,涵盖话剧、歌舞、相声、小品、戏曲、快板、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共12大类,150余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淀区法治文艺作品资源库”,供全区各街镇、各单位选取使用。
(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海淀区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法治文艺工作,有力解决了传统普法宣传形式枯燥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使普法宣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