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团体辅导分四步递进改善戒毒人员性格孤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者的心理大多为亚健康状态,他们常常处于苦闷、悲伤、孤独、恐慌的情绪下,对生活极度缺乏信心,部分人员逐步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对心理敏感内向人群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尤其对性格孤僻、敏感的戒毒人员有一定的帮助和改善。
本案例尝试在分析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团体辅导为主线,辅以个别谈话和个体咨询予以引导,来逐步改善戒毒人员的性格孤僻的状况。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肖某,男,29岁,自幼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抚养长大,辍学后跟随同乡人员外出打工,在外不幸沾染毒品而沉迷其中,2021年5月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进行两年强制隔离戒毒。
肖某系首次强戒,入所后情绪波动较大,对强戒生活有明显抵触。据同戒人员反映,肖某性格内向、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不太与他人交流,常一个人对着天空发呆,对他人一般的搭话常置之不理,不得已的时候才回答几句,精神状态也略显恍惚,无形中将自己与周围环境隔绝。一天肖某行走时不慎扭伤了脚,其他戒毒人员上前搀扶,但他非常抗拒,执意独自行走,结果不慎摔倒在地。待民警前来查看情况时,肖某感觉狼狈不堪,情绪失控,突然嚎啕大哭。
二、原因分析
民警经过多番安慰和沟通,肖某终于敞开心扉,向民警坦言了自己的经历。在第一次被公安机关抓获被责令社区戒毒后,他就丢掉了工作,之后多次尝试没有找到工作,妻子就带着孩子回了娘家,除了要求离婚再也没有和他联系,肖某终日酗酒仍然难以麻痹自己,便再一次沉迷到毒品之中。通过与肖某的谈话,结合其平时的表现,民警对目前种种表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家庭原因。父母在外打工导致该员缺乏亲情关爱,产生极度不安全感,该员在青春叛逆期时缺乏必要的正面引导,最终致使该员一步一步误入歧途。入所后,家庭解散就基本成为定局,且家中一直无人问津的情况更是加剧了这种负面体验。
(二)社会因素。由于辍学较早,肖某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一入社会就接受了不良文化的熏陶,沾染上了毒品和各种不良习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了扭曲认识。
(三)自我认识问题。肖某长时间无法接受自己事业受挫、离婚危机以及被强戒的事实,心底里排斥周围环境,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刻意保持独来独往,不想与周围的人有过多联系。并且肖某认为自己是第一次强戒,害怕被欺负,于是表现得非常冷漠,做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
三、实施矫治方案
鉴于肖某性格孤僻、思想偏激的情况,个体咨询一般很难直接介入,所以民警制定了团体心理辅导为主,配合个别谈话或者个体咨询加以引导的矫治方案。在四周的时间内,分别以控制情绪、重塑认知、人际“破冰”、建立信任四个递进的阶段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并平时结合观察其表现适时予以谈话进行引导,力争让其逐渐接纳目前的自己,树立起戒毒和生活的信心。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情绪控制阶段
1.游戏目标:使肖某在规则约束下适应焦虑、烦躁、低落等情绪,逐步提高情绪控制的能力。
2.游戏内容:举手仪式。20名戒毒人员按体操队形站立,每个人的两只手臂伸直向胸前平举,身体不准晃动,坚持10分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结束后团体分享在不同时间段的自身感受。
3.游戏过程:肖某对游戏接纳程度较好,最终独自完成了游戏任务。但在团体分享过程中也沉默不语,民警为了使肖某融入团队氛围,主动问他:“当你坚持到最后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肖某不好意思地只说觉得手臂很酸。民警发现他羞于在人前表达自己,于是不再强求,表扬了他的坚持和毅力。
4.后期引导:鼓励肖某有想法、情绪、诉求等尝试对信任的人表达,甚至可以用电话、书信等方式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借助此类方法缓解。
5.后续变化:肖某平时变化不十分明显,但是主动找过包教民警一次,请求尝试拨打妻子电话,但电话并未接通。
(二)重塑认知阶段
1.游戏目标:挖掘个性特质,帮助肖某进一步了解自己。
2.游戏内容:个性名片。民警发给每位戒毒人员一个空白的胸卡,要求在5分钟内为自己设计一张“个性名片”,插入胸卡内。“个性名片”要求:不少于5条个人信息;除文字外可用图形等多种形式表示;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笔。5条个人信息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含蓄的,但要求是个性化的。
3.游戏过程:肖某最初未能完成此次活动,到时间后他的胸卡仍是一片空白,民警问及原因时,他回答道:“我没有文化,不会画画。”,民警向其解释:不需要画得好,乱涂乱画都可以,只要你自己知道你画的是什么就可以,并破例允许他使用少量文字表达。肖某给自己制作的名片是一颗石头,一从草地,一根钓竿和一个“戒”字。他解释称,有人讲过他的性格就像茅坑里的臭石头,草地和钓竿是因为他很喜欢钓鱼,“戒”字则是表达自己目前的状态。民警还发现,肖某的名片仅仅使用了自己的黑色签字笔,他没有向其他戒毒人员借来彩色水笔使用。
4.后期引导:通过个体咨询帮助该员给各个年龄阶段的自己贴上标签,全方位认识自己,并寻找和思考自己的性格、行为和目前自己所遭遇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5.后续变化:据同戒人员反映,肖某发呆的情况有所减少,与同组老乡偶尔会有一点交谈,话题主要围绕戒毒生活方面。
(三)人际“破冰”阶段
1.游戏目标:消除肖某与其他人之间的隔阂,为社交环境“破冰”。
2.游戏内容:坐地起身。两个人一组背靠背互相扣住手臂坐在地上,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仅依靠背部的支撑站起来;成功后将人数增加至4人、6人…。
3.游戏过程:肖某一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连续失败后甚至提出退出活动的请求,但在民警的鼓励之下,肖某重新开始尝试,最后站立成功。在活动中,肖某露出久违的笑容,并且在接下来的多组活动时,肖某更是能主动参加。民警讲评时,肖某也发声表示,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信任和合作的重要性。
4.后期引导:鼓励肖某尝试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和人,融入身边的环境,引导其认识到逃避不能解决问题,要有勇气面对。
5.后续变化:肖某比之前更合群一些,会跟随组内戒毒人员一同看电视,与同戒人员尤其是老乡交流有明显增多,但是谈话比较简短。
(四)建立信任阶段
1.游戏目标:帮助肖某对周围人员建立基本信任,减少交流的障碍。
2.游戏内容:盲人之旅。先由一人扮演盲人,独自穿越障碍,体验盲人的无助、艰辛甚至恐惧,再由另一人扮演“拐杖”,帮助盲人穿越障碍,最后两人均扮演盲人,互相帮助穿越障碍。
3.游戏过程:经过几次的游戏,肖某主动参与性已经有所提升,第一个要求扮演了盲人,在受到“拐杖”的帮助后,他摘下眼罩,第一句话便是“谢谢”,随后他也扮演了“拐杖”,对其他人施以援手。活动结束后,肖某的发言更长、更多,更多谈到了自己的一些感受,甚至提到了进一步体验了认可与被认可的欣慰与喜悦。
4.后期引导:教导肖某要需要学会感恩,满怀真诚,而且要取得他人的信任,要学会改变自己,舍得付出,为他人先做出一些事情,做出表率。
5.后续变化:肖某的表现持续向好,与他人交流有明显改善,且有一天主动请求民警帮忙写一封信交给妻子,主要表达自己认错和悔过的想法。
四、矫治效果
通过以上种种矫治手段,肖某的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等悲观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情绪逐渐稳定。与入所初期相比,肖某独处的时间已经明显减少,开始能够慢慢融入到集体中,在日常戒治生活中,也出现了能够同出同进的伙伴,负面的表现和情绪出现也有所减少。为了进一步锻炼肖某,巩固教育效果,民警让其协助民警开展后续团辅活动,肖某也因为自身心思细腻,做事周到得到了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的认可。
【案例思考】
根据“科学戒治、以人为本”的方针,我们应依据有关吸毒人员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来制定多元的、个性化的教育矫治策略。在本案例中,我们重点使用了团体心理辅导这一策略,对此有感想如下:
一、性格孤僻的戒毒人员往往警惕性较高,不太愿意对人敞开心扉,甚至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有误区,即使有心理上的困惑也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恰好适合戒毒者的心理特点,在团体轻松的氛围中就能及时对戒毒者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应保持适当的开放性,在为某一戒毒者设计时,我们还需满足团体发展的需求与团体成员的个人需求,同时解决其他成员的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