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同伴教育帮助戒毒人员蒋某增强戒治信心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食毒品会导致个体对待挫折和逆境的抵抗力显著降低。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戒毒人员来说,因其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面对两年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往往会对自身和未来产生悲观迷茫的情绪,如若不及时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极易因自我心理支持力量薄弱而自暴自弃,即使重新回归社会也容易重新走上复吸的道路。
本案例中的蒋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年少成名,在接触毒品之前人生一帆风顺,强制隔离期间表现出抑郁倾向。民警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分享同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操守保持的案例能够显著吸引其兴趣,由此引入同伴教育,借助同伴辅导员分享自身积极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帮助蒋某增强戒毒内驱力,重塑戒毒信心。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蒋某,男,23岁,高中文化,18岁开始接触毒品,入所前曾从事过职业足球运动员、销售总监等职业。初次涉毒当年被行政拘留两次,后决定自主戒毒,坚持三年五个月后再次复吸,于2021年11月被公安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入所后蒋某精神恍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人际关系敏感,与其他戒毒人员时有冲突,对待民警谈心谈话始终持有逃避和抗拒情绪,对两年强制隔离戒毒的处罚保有矛盾的看法,一方面认为两年时间代价太大,自己罪不至此,对集体戒治活动十分抗拒,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罪有应得,陷入愧疚和愤恨情绪中。心理测试结果表明,蒋某缺乏自信,性格偏执,有抑郁倾向。
(二)原因分析
通过多次与蒋某进行谈心谈话,民警发现影响蒋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内心空虚:回望蒋某18岁以前的人生可谓十分顺遂,年少成名,从事自己的喜欢的运动,16岁便月入上万,前途一片大好。但物质上的富足没能带来精神上的丰盈,过于顺遂的生活使其缺乏对规则的正确认识,乖张叛逆而又内心空虚,面对好友吸毒的邀请与怂恿时不能坚定拒绝,自此上演悲剧。
压力较大:蒋某自12岁参加青少年足球赛崭露头角以来,逐渐成长为一名有潜力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收入与荣誉双丰收。这离不开其家庭的帮助与规划,但其也承受着来自家庭的期待和压力。密集的训练和比赛使其难以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亲近的学校玩伴,缺乏成年人的引导帮助也使其青春期的压力无处释放,加之2017年因膝盖受伤赛季报销回家休养,内心郁闷染上毒品。
家庭变故:在交谈中蒋某表示,外婆和父亲是最疼爱自己的人,两人的相继离世让其心如刀绞,始终处于悲痛之中,而母亲也因蒋某多次复吸选择与其断绝关系,来自家庭的支持自此缺失。
失去事业:吸毒触犯了职业足球运动员的从业红线,蒋某自此被俱乐部除名并缴纳违约金,再也不能在正规比赛中与队友挥洒汗水。这对于自小开始踢球并梦想成为一流球员的蒋某来说是巨大而沉痛的打击。
复吸影响:区别于外婆去世后的自暴自弃,父亲临终的嘱托令蒋某决心自主戒毒并坚持了三年零五个月,然而却因再次遇到毒友怂恿而复吸,新交往的女朋友和重建的事业再次离蒋某而去。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1.构建同伴互助小组
针对本案例中的蒋某,笔者将与其年龄相近的三位表现良好且爱好足球的戒毒人员骨干编为一组作为场内同伴辅导员,并结合江苏省戒毒矫治“千人工程”工作,选定已成功戒毒并在社会重新取得一定成绩的黄某作为场外同伴辅导员。
2.开展同伴小组辅导
根据同伴教育模式实施对象,将辅导内容设计包括心理疏导、个案辅导、经验分享、知识科普、互动交流和技能培训等部分,可将同伴教育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破冰与建立关系环节。通过三到四次小组互动活动使小组成员从建立初步认识到建立关系,设计了包含破冰计划、构建团队意识和自我展现等内容,共同的爱好使蒋某迅速拉近了与组内同伴辅导员们的心理距离,蒋某逐渐适应了所在小组的环境,不再抗拒。
第二阶段是沟通交流环节。设置了包括经验分享、心理疏导和个案辅导等部分的三次活动,号召小组成员互相敞开心扉,将戒毒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分享出来,组内同伴辅导员帮助分析并给出建议,有利于帮助蒋某树立正确的认知,增强戒毒信心。
第三阶段是自我认识环节。通过“自画像”“他画像”引导组内成员树立对自身形象的认识并予以反思,让蒋某认识到自身的闪光点,同时三位同伴辅导员借助自身经验分享,通过榜样示范引导蒋某想象戒毒成功后的自我,从而建立戒毒改造目标。
第四阶段是分离环节。通过“死亡教育”引导蒋某珍视生命,了解生命的珍贵,协助其制定未来生活目标,通过“临别留言”加深组内成员间的情感联系,激发其对自身的肯定和对组内其他成员的接纳。
3.完善同伴小组管理体系
在时间安排上,活动时长设置为三个月,时间定为每周三教育日下午2:30-4:00,无特殊情况不提前或推迟,以保证同伴教育的戒治效果;在地点安排上,根据各阶段同伴互助小组的主题与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布局;创建同伴小组激励机制,对在同伴小组中积极分享自身经历和困境的戒毒人员进行物资和精神奖励,激发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加强对三位同伴辅导员的系统性专业性培训,帮助其掌握与人建立关系、保持关系的技巧,并为其设计教案,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与目标。
4.同伴小组实施目标与原则
针对蒋某的现实情况,将同伴互助小组的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改善蒋某的心理状况,使其摆脱抑郁情绪,增强其戒毒动机;中期目标是通过实施同伴小组,培养起一批同伴辅导员,帮助其收获强大的内心,为其他戒毒人员树立榜样;长期目标是借助已培养的同伴辅导员,帮助更多戒毒人员戒毒成功,顺利回归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四)戒治成效
民警评价:经过三个月的同伴互助教育,蒋某在思想情绪、行为举止、沟通交流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改善,能够积极面对戒治生活和劳动,与人交流时能明显感受到其内心重新燃起的信心与希望。在与民警谈心谈话过程中,蒋某表示现在他与母亲的关系已缓和,面对剩余的戒期也更有信心度过。
同戒评价:同宿舍戒毒人员反映,其已能够融入到宿舍生活中,也能够及时完成习艺劳动任务。同组的同伴辅导员也积累了相关经验,加深了对自身的剖析和认识。由此,同伴互助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量表测试结果:通过对蒋某进行SCL-90量表测量,其各项心理测试指标趋于正常。
【案例思考】
在针对蒋某实施同伴教育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
(一)戒毒人员需要系统重建认知结构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决定着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一旦认知有偏差,就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实施同伴教育模式对戒毒人员进行行为干预时,首先需要立足于戒毒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帮其分析产生不良认知的原因,以及产生这些不良认知背后的原因,用科学的推导向戒毒人员证明毒瘾是可以戒除的,从而诱发戒毒人员从认知到行为上的转变。在同伴小组交流过程中,不仅需要纠正戒毒人员外显的不良行为,更应将重点放在带领学员不断反思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重建正确的认知结构,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实践获得正向反馈,在一次次的巩固实践中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与行为。
(二)同伴辅导员需要以身作则
作为同伴教育模式中的关键角色,同伴辅导员的行为对戒毒人员的影响极大,为确保戒治效果,同伴辅导员的示范作用必须可信。这也就要求同伴辅导员要能够以身作则,对自身有较高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加强自身素质,注意日常言行,为戒毒人员树立一个可信的榜样形象。对于同伴辅导员来说,来自其他戒毒人员的学习和监督既是一种认可鼓励也是一份压力,需要同伴辅导员正确认识这份压力,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积极参与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在同伴小组活动中掌控全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三)需要完善同伴小组工作评估体系
在每次同伴小组工作实施完成后,都需要对整个小组工作进行复盘评估,寻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为后续的同伴小组活动提供依据。如有条件应留下影像资料,方便发现在活动中未注意的细节,同时根据戒毒人员的表现获得反馈,相应的改进教育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