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内在小孩疗法”帮助戒毒人员陈某化解负面情绪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内在小孩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特别的心理治疗方法,侧重帮助求助者治疗成长过程中遭受的心理创伤,矫治自卑、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工作原理是将求助者成长过程当中所遭受的心理创伤物化成一个受伤的小孩,以成熟的成人自我或者父母角色给予爱和抚慰,帮助脱离恐惧与痛苦,获得疗愈与成长。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陈某,1980年出生,初中文化,早年因打架斗殴曾服刑两年,育有一女,与妻子关系紧张。五年前曾被心理医生诊断为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2019年7月,陈某因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入所后,陈某常因琐事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矛盾冲突,同戒反映其自尊心很强,敌对、睡眠不好,时常在睡梦中骂人。平时陈某基本无人探访,几乎不与家人拨打亲情电话。2019年9月底,陈某妻子起诉离婚获准,民警对陈某教育开导效果并不理想,陈某情绪低落,变得焦虑,失眠加剧。2019年10月8日,陈某又因为康复劳动质量问题与线长发生口角,在听到线长“你还能做出什么好事来”的指责后,陈某情绪失控,民警制止后,决定在落实管控措施同时,决定开展系统性的教育矫治。
结合陈某平时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及与妻子离婚的情况,为更好地帮助陈某缓解焦虑,减轻敌对和仇视心理,大队心理咨询师及时介入,进行干预。通过倾听和共情,咨询师帮助陈某逐步平复了情绪,同时了解到陈某的观点:与其他戒毒人员产生矛盾,都是对方故意欺负和刁难自己。SCL-90量表测试,显示总分和因子分均超普通人群;总分为189分,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都超过了3.0分。心理测试的结果,与其平时表现出来的猜疑、偏执、需要被人肯定和接纳,过分敏感等特征相吻合,也符合其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最近的离婚事件,加重了其焦虑和失控。咨询师通过摄入性会谈,发现陈某凡事责怪他人,充满了敌对,认为妻子趁自己强戒期间离婚,是落井下石,心怀怨恨,又担心女儿得不到照顾,更加对妻子不满。虽经大队心理咨询师干预,但陈某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于是将陈某转介到心理矫治中心。
心理矫治中心心理咨询师在详细了解陈某个人资料及前期心理干预情况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认为陈某存在的诸多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与其成长经历密切有关。通过摄入性会谈,咨询师引导陈某主动谈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陈某自述:自幼家庭贫穷,父亲一贯严肃刻板、强悍霸道,对子女的教育简单粗暴;自小顽皮,学习成绩极不理想,经常遭受父亲打骂,极少听到肯定和表扬话语。有一次他跟同伴在外面玩耍时,同伴与他人发生剧烈冲突,一度准备用刀具打架,在他的劝阻下,避免了一场流血事故。回家后,他得意地向家人说起此事,谁知非但没有得到家人的表扬,还被父亲狠狠地骂了一顿“你天天就和一帮二流子鬼混,怪不得读书没有用!”,还说“你还能做什么好事?”诸如此类的话。从此,陈某对父亲产生了敌视,什么事都不想和家人诉说,包括后来吸毒成瘾家里人也不知道。
原生家庭成长的负性经历,养成陈某敏感、偏执性格,既自负又自卑;成年后工作生活接连遭遇挫折和打击,更是加深了他对外界的敏感和排斥,对他人的猜疑和敌意,以致在人际关系当中偏离正常的轨道,在一种痛苦的状态当中难以拔离。陈某也想改变自己,曾经看过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现如今遇到强制隔离戒毒和离婚的压力与原有的心理问题叠加在一起,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
咨询师在征得陈某同意的基础上,决定通过沙盘,运用“内在小孩疗法”帮助其逐步缓解焦虑情绪,减轻偏执和敌对。咨询师指导陈某在沙盘中进行物品摆放以了解其童年的家庭关系,进而引导他回忆成长经历中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找出那些让人耿耿于怀的重要创伤,将其物化成一个“内在小孩”,一个不成熟的、害怕和焦虑的小孩,让他察觉、感受到自己内心小孩的存在,并试着和“内在小孩”沟通、对话,在这个过程中疗愈“内在小孩”,减少自怜自恨,提升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并获得成长。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陈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进行深呼吸,将呼吸调整到最自然的状态,放松自己;回到原型事件即童年遭受父亲误解和责骂发生的那个场景,在那个场景里走动,检视事件发生时的状况和细节:那是在家里的客厅,当时家人都在,父亲从门口进来大声责骂,“内在小孩”惊恐、焦虑地仰望父亲;场景里只剩下陈某和“内在小孩”,指导陈某慢慢走近“内在小孩”,对他说:“我看到你了,对不起,我现在才来”。观察、体会“内在小孩”的反应,在善意、温暖的注视下,“内在小孩”慢慢放松,平静;陈某问“内在小孩”是不是很害怕,并且告诉他:我知道这件事情的全部过程,你做的是对的,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没有过错,是父亲误解了你,我会陪着你和你一起来经受和面对,你不要担心。你有什么话慢慢和我说,我会一直陪着你;陈某问“内在小孩”,可不可以抚摸他,然后小心而慈爱地去抚摸他的头;陈某轻轻的牵起“内在小孩”的手,抚摸他的手;在真诚和怜爱的包裹下,感受“内在小孩”慢慢放松,充满信任和依赖;陈某慢慢抱起“内在小孩”,告诉他“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把那个情绪慢慢释放,放下那个错误的信念好不好!” ,让“内在小孩”感受到持续的安全与保护;最后慢慢回到现实当中。
从原型事件场景里面走出来的陈某哭了好久,封印的情绪逐渐得到释放。沙盘游戏结束后,咨询师给陈某布置作业,要求陈某以写日记的方式来回忆成长经历和其他情感创伤,并对“内在小孩”给予关爱、抚慰和保护。
在原生家庭中,陈某遭受的大都是批评、藐视、责罚甚至打骂等,经常处于压力状态,导致陈某习惯以防卫的态度面对外部环境,因此在治疗过程当中,咨询师特别注意让他感受到平等与接纳,藉此减轻焦虑与敌对,卸除自我防护的铠甲,同时认识自己存在的人格缺陷,在成长中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陈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与父亲又存在隔阂,很少有探访和接济,所里在对陈某给予合理的劳动报酬的同时,民警与陈某的父亲进行了多次联系和沟通,介绍陈某近期的进步表现,针对其父亲对陈某“一贯的不争气”刻板印象,与其进行了正确开展家庭教育的探讨。陈某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以及走上吸毒的歧途,与早年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一周后,陈某父亲来所探访,过程大概持续了近20分钟,彼此交谈内容不多,在快要结束时,陈某父亲突然说了一句:“小时候我对你要求太高,责骂太多,我有责任!”陈某露出惊愕的表情,突然转过身,眼泪夺眶而出。
经过将近半年的矫治,陈某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偏执、焦虑和敌对有了较大改善,不再失眠;人际关系向好,同戒反应其较之前更加愿意与人交流,性格更加乐观、随和,包容性增强;每月与父母亲及女儿拨打亲情电话。
陈某思想状况总体稳定,行为养成比较规范,能够积极参与所部开展的各项活动,戒毒矫治状况总体较好。
【案例思考】
解决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本案例中陈某的心理问题,看似是与妻子离婚引发的,实质是源于早年严重不良的家庭环境。
有相当一部分戒毒人员的原生家庭和早年教育存在较大问题,成长经历当中教育方法失当、亲子关系恶劣、疏于照管陪伴等,这些负性经验会造成戒毒人员性格缺陷和种种心理问题,投射到与他人(干警或者同戒)的关系当中,产生很多问题。实践证明,对该类人员的矫治可以使用或者借鉴“内在小孩疗法”,进行“靶向治疗”。在运用“内在小孩疗法”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先期进行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只有在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后,才能诱导出“内在小孩”,切忌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