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修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HIV戒毒人员何某改善戒治行为的案例

通过修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HIV戒毒人员何某改善戒治行为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心理防御机制的稳定度和强健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和新环境适应能力等能力素质。当一个人突然遭遇到来自外界的打击或变故的时候,他的心理防御机制会条件性反射地自动开启用以防护和抵御危机,而此时心理防御机制更强的人会比较弱的人显示出更好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包容能力和解决能力。从修复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入手,帮助“涉艾”戒毒人员改善行为,使之能够平稳情绪、安心戒治,并在戒治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戒毒瘾、防复吸、抗艾滋的新生之路,对于“以人为本,科学戒治”理念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何某,男,1988年出生,大专文化,江苏省无锡市人。入所以来,何某戒治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情绪波动:何某在入所之初就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系“二进宫”,却对专管区的戒治环境和新的戒治生活安排感觉到极度不适应,言行中甚至带有明显的排斥和对抗性。该戒毒人员逢人就说家人正在帮自己想办法争取转刑事,对整体戒治氛围造成较差的影响。

焦躁不安:当其他戒毒人员都专心投入戒治教育活动时,该戒毒人员却常常坐立不安、茶饭不思、焦躁烦闷,一副完全无法纾解情绪的样子。在集体戒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表现出参与性不强、认可度较低、排斥性明显的不良倾向。虽然经过几番谈话有所好转,但距离安心戒治的基本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且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会明显加剧负面情绪的发泄。

攻击性强:由于该戒毒人员系“二进宫”,距离上一次强制戒毒仅半年有余,心中充满不甘和不忿。他将当下的环境与之前所接受强戒时的环境氛围和戒治要求进行比对,认为现在不如以前“好混”,要求更严格、各种戒治活动占用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开账的食品种类又少等等,常在戒毒人员中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却缺乏面对自身心理防御机制严重受损的勇气和有效的应对方式,也不懂得通过合理的渠道向民警提出需要帮助的诉求,感觉度日如年,天天浑浑噩噩。此外,他还轻信了他人“吃抗病毒药更伤身体”的谣言,对服药显得有些抗拒。

(二)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该戒毒人员虽然年纪较轻,但因有多年吸毒史而对身心造成了较大的损伤。两年前该戒毒人员在第一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入所体检查出感染了HIV病毒,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身体素质也明显下降。虽然该戒毒人员在首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时能按民警要求严格服药而逐步恢复身体并重建免疫力系统,但在解戒回归后的短短几个月里放松了自我要求,私自停药,健康状况再次下跌。身体的受损和体力的下降使他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积极生活的动力,于是变得破罐子破摔。再一次复吸之后,该戒毒人员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大脑及中枢神经的严重受损则加剧了他的多疑、敏感和攻击性。

心理因素:该戒毒人员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感染HIV病毒、接连两次受强制隔离戒毒打击之后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具体表现在因害怕被公安机关抓获而经常担惊受怕、不接受家人的关心过问及好心提醒却用连篇谎话来搪塞和躲避、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对抗和逃避的态度、对女朋友的正常社交充满了不信任和各种猜忌等。然而,该戒毒人员有较明显的大男子主义倾向,不仅不敢面对自己心理防御能力较低的事实,反而会经常采用转移注意力或用对抗性、攻击性的言行来掩饰心理漏洞。

家庭因素:该戒毒人员家境优越,从小衣食无忧,因年少丧父,对母亲的依赖感很强。其母尽量让他少吃苦以弥补单亲家庭对他带来的心理伤害,对他疼爱有加。加上该戒毒人员从小与外婆和母亲一起生活,由于他是家中独子,外婆对他更是宠溺。但该戒毒人员非但没有很好地珍惜家人为他所创造的优越生活环境,反而恃宠而骄、放任自流,并在一次次的叛逆中不断试探家人的底线,认为哪怕自己出事也会有家人为他撑起强大的保护伞,因而忽略了对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锻炼。

社会原因:吸毒前,该戒毒人员身材形象俱佳,初入职场时也发展得比较顺利,没怎么吃过苦头,这使他缺乏必要的抗挫能力锻炼的机会。长年顺风顺水让他觉得生活并非他人口中的那么不容易,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陷阱时缺乏防范心。吸毒后,体质下降,也不顾及自身形象和影响,家庭和社会对他的接纳度也随之降低,使他转而投向“毒友圈”寻求认同。据其自述,此次复吸是因为轻信了“毒友”关于现在已经不抓艾滋病吸毒人员才放心大胆地“重操旧业”。常年混迹“毒友圈”,其价值观与人生观也渐染渐黑。吸毒人群普遍性格有所缺陷且戾气较重,该戒毒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同化。同时,因为首次戒毒回归之后发现自己感染HIV病毒的信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同戒所泄密,该戒毒人员的危机感更强,甚至产生了“熟人都知道”的轻微妄想症倾向。这种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在毒品的催化下变得越来越明显,一度影响到他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准确认知和感受。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根据该戒入所以来的种种表现,通过多次个别谈话教育及对亲情电话复听掌握情况加以分析深层次原因,民警决定将对该戒的教育戒治重点确定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修复上。结合专管区当前的主要戒治项目,制订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戒治方案,从培养抗压力、扩容接纳度、缓解顽劣性、强化适应力等四个方面入手,帮其重建心理防御机制,循序渐进改善其行为。

1.以身心疗愈来培养抗压力

针对其因感染HIV病毒而造成的身心损伤,民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其逐步实现自我疗愈。一是严格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服用管理及通过体检定期检测,从根本发力帮助其稳步重建免提系统;二是深化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和个体咨询,彻底消除其对感染艾滋病的错误、愚昧看法,引导其自觉发展出科学合理的防治观念,坚定“艾滋病到我为止”的信念,相信医学,避免交叉感染,坚决与艾滋病作斗争。

2.以文化美育来扩容接纳度

该戒系大专学历,平时也爱看看小说,曾有过较好的阅读习惯。民警为其推荐合适的书目,鼓励其通过阅读来修心养性、开阔心境。在观察到该戒因接受强戒打击而变得非常烦躁不安,且因长期吸毒导致难以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做同一件事情的情况之后,民警建议他从小而美的文章、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优秀的影视歌舞作品入手重拾阅读习惯,暂时无需逼迫自己去读那些太考验恒心和耐性的“大部头”。通过一点点拾回阅读习惯,从中汲取力量、净化心灵、找到快乐,逐步拓宽自己对知识、情感、关系、际遇、环境的接纳度。然后,民警进一步引导他将这种新养成的接纳度迁移到对当前处境的正确对待和合理接纳上,逐步融入专管区的日常戒治生活,逐步激发他对各项戒治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自己意识到要在此阶段做哪些事情才有益于帮助他在与外界暂时隔离的环境中集中精力戒除毒瘾、思考人生、重建自我。

3.以康复训练缓解顽劣性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定的顽劣性,对于一个“自我”良好的人而言,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顽劣性,而对于一个自我水平较低,尤其是心理防御机制受损的人而言,其顽劣性会容易失于自身可控范围之内进而表现出顽劣性言行和情绪。适度的康复训练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有效帮助戒毒人员强健体魄,更能够通过疏通心理和身体的能量流动,将顽劣性以挥洒汗水、发出力量、投入工作等方式进行正向的疏导。同时,从对康复训练的学习速度、完成度、参与度、康复成效等多个维度来引导该戒学会对自己顽劣性建立正面的认知和准确的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引导,民警发现该戒一旦投入体育锻炼、习艺劳动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向更高标准追求更好的完成度。于是,民警给他适当地加压,让他负责生产车间的打包组。该戒毒人员没有让民警失望,全身心投入到产品打包及对其他生产小组流程的督促中,经常忙得大汗淋漓,顽劣性在习艺劳动中得以升华为工作冲劲。

4.以同伴教育强化适应力

为更好地帮助该戒毒人员适应环境,争取以良好的戒治表现来实现心理防御机制的顺利重建并成功戒断毒瘾,民警在专管区开展系列同伴教育活动:启用文化程度高、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戒毒人员围绕阅读、创业、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主题主讲“同伴讲堂”,发挥正向引领的作用,激发戒毒人员对未来职业的主动设计,并强化对当下环境的适应力。民警鼓励该戒毒人员及其他戒毒人员主动适应戒治安排,利用2年的时间,培养职业技能素养。该戒毒人员在参与过系列“同伴讲堂”之后与民警充分交流,认为自己开始能从表现更良好的同戒身上看到自己更好的可能性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他所表达出来的这种信心,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重建所必需的。

(四)戒治成效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戒治,该戒毒人员能端正言行,适应环境,开始从戒治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着手修复心理防御机制,他的良好表现获得了民警的信任,让他担任夜岗组组长,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戒治添动力。

自我评价:何某在经过民警的身心引导,戒毒人员的同伴教育,以及家属的亲情帮扶下,能够逐步意识到自身潜意识存在的问题,修正了自己的戒治态度,改善了自己的顽固情绪,并积极投入各类戒治项目活动中。

同戒评价:多名同戒人员一致认为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教育矫治后,何某与其他戒毒人员相处变得融洽,增强了自信,为人处事更加谦和,同时表现出很好的团队合作认知。

家人评价:在每个月的通话和定期的亲情会见中,何某能够主动与母亲、外婆分享自己近期的戒治生活情况,并主动问询家人的状况,谈论对于回归社会后的创业计划,家人明显感觉何某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民警评价:何某在经过施行一段时间的修复心理防御机制的措施后,开始遵守所规队纪,夜岗工作尽心尽责,积极参加康复训练,身体素质和心理机能均有明显提升。

【案例思考】

(一)深挖问题根源,运用科学方法从心起步

意识决定行为,心理状态影响行为方式,深挖戒毒人员产生消极行为的根源,是矫治之本。在帮助戒毒人员重建心理防御机制的过程中,既要遵循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更要充分掌握其心理防御机制受损的根本原因。本案中的何某正是由于受到疾病、强戒、毒品这三种重挫对心理防御底线的打击,导致其通过负面消极的举动来遮掩内心彷徨不安的问题。因此,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更好成效。

(二)丰富矫治方法,注重以人为本有序推进

专管区考量戒毒人员整体结构,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矫治方式,丰富和深化“唤醒式”团体戒治、同伴教育、阅读疗法等技术应用,加强思想、爱国、心理教育,开展运动戒毒,帮助涉艾戒毒人员恢复身心健康。戒毒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注意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反复,在矫治过程中需要强化转换成果的巩固和转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才能切实提高矫治的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每个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戒治方案合理选择并有机融入,而不是像拼盘不讲究顺序和目的。

(三)坚持辩证分析,掌握逻辑联系分类戒治

本案中的何某因吸毒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只是众多吸毒人员心理问题中的一类,采取的矫治方案在同类型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可参照性,但切忌简单地用完全统一的方式来帮助所有人群。错误的心理机制会导致行为方向的偏差或限制,要真正了解个人错误行为产生,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心理问题原因,要把行为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内在逻辑搞清楚。要根据个人心理问题不同进行分类戒治。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