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知疗法和内观疗法帮助戒毒人员陈某缓解焦虑抑郁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将认知疗法和内观疗法应用于戒毒矫治实践的典型案例。前期利用认知疗法,对戒毒人员不合理认知进行澄清,并建立合理认知;后期利用内观疗法,帮助戒毒人员挖掘自己内在的力量,触动内心健康的部分,发现原本就有的正能量,精心加以培育,让它茁壮成长。认知和内观相结合的咨询方法以它独特的心理疗愈机制,能有效解决戒毒人员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戒除毒瘾。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陈某,男,1998年10月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中专学历。家中独子,父亲管教比较严格,但平时交流少、打骂多。母亲不太管理教育,只负责其生活起居。毕业后即步入社会,后经朋友介绍到某网吧做网管,在网吧工作期间,结识了很多社会青年,并受他们的负面影响,染上了抽烟、赌博和吸毒等不良习惯。随后因在网吧中被发现参与吸毒而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
(二)个人自述
快过节了,看到其他学员的家人来所探视,很想念家人,又觉得自己被强制隔离戒毒很丢脸,不想要家人来看,心里很不是滋味。邻铺的王某近日家人来探视后废话特别多,老是在我面前显摆。那天晚上我睡不着,他更是嘟嘟囔囔个不停,想必是在骂我,我就起来推了他的头,他以为我打他,两人就推搡起来。值班队长把我们俩叫到个别谈话室,只是批评了他几句就让他走了,指责我不但干扰别人入睡,还动手打人,不遵守纪律,影响较坏,让我好好反省。晚上我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人能理解我。近一个月来,感到自己要垮了,习艺劳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吃饭也没有胃口。想到入所时看到中队宣传栏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的心理咨询,我就向中队提出申请,希望能获得帮助,改变目前的状态。
(三)心理评估
1.心理测验
征得求助者同意,对其进行艾森克人格(EP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EPQ测试:E41;N72;P64;L50,显示求助者的气质为抑郁质(内向不稳定),表现为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常常焦虑、担忧,安静、离群、紧张、易怒,对各种刺激都十分强烈,情绪激发后很难平复下来,因而影响了正常的社会适应性。SDS分:53 分(标准分)。SAS分:59 分(标准分)。量表测试显示,求助者有轻度抑郁和焦虑情绪。
2.评估与个案概念化
根据求助者自述、分管民警陈述、咨询师的初步观察和心理测验结果,求助者的症状属于环境适应不良导致的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该求助者家庭关系存在不平衡,特别是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亲教育方式比较强硬,缺少积极鼓励,导致求助者从小缺乏安全感,缺乏正向引导,再加上其母亲管教的放任,使得求助者的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长期缺失。读书很努力但成绩不佳,无法达到父亲的要求,就尝试用放弃和对抗的方式来取得对自己的主控权,以此来对抗父亲的管教。然而这些过激的方式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满足其爱和归属这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加上学业不佳、就业不顺、失业待业、吸食毒品等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对求助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反而让其体验到了更多的不愉快和自卑,受到更多的困扰和痛苦,最终陷入了自己所营造的恶性循环的行为反应怪圈。同时,该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在所结识的朋友中以赌博、吸毒的损友居多,形成了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导致强制隔离戒毒的结果。
求助者性格内向、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人格因素,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存在歪曲的认知偏差是形成心理问题的认知因素。存在自己无能,只有以放弃和对抗来获得主导和存在感的认知偏差,并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对方的身上,总是把别人往坏处想。容易把应对父亲粗暴教育手段的认知评价和行为方式投射到其他场合情境下的民警和同戒对自身的正常说教上,导致人际关系上与他人缺乏正确的沟通渠道,不善于与人交往。到了新的生活环境,很难适应新的群体。求助者不能适应戒毒场所环境,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因而产生心理问题。
(四)咨询目标制定
在与求助者沟通后,共同商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找出产生此次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成因,消除情绪症状,改善人际关系,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近期目标:提高认知能力,正确对待批评,学会面对现实,将一些不理性认知,调整为与现实相适应的理性认知。
长远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能合理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完善求助者人格,提高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心理咨询过程
1.评估工作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咨询主题: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宣泄负面情绪,调整求助动机,了解基本情况,进行EPQ、SAS和SDS的测试,确定主要问题,让求助者初步了解认知和内观咨询方法。
2.领悟阶段(第3-6次咨询)
咨询主题:寻找和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和不适当的行为方式,让求助者学会领悟到这些是造成其内心冲突和情绪问题的原因,建立起改变的决心。针对求助者谈到家人欲言又止的情形,通过辩论进一步帮助其领悟非理性信念和该信念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应对方式,并让其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承担责任。
3.修通阶段(第7次咨询,一周的集中内观治疗,112个咨询时)
咨询主题:从“别人为我所做的”“我为别人所做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三个问题入手,让求助者对父母亲、兄弟姐妹、女友等亲属与关系密切者,以自我提问的形式进行反思,从中挖掘“被爱的感觉”,这正是求助者所缺失的。这三个问题让求助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被爱”“被给予”的回忆里,体验幸福和满足的感受。进一步修正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改善求助者对父亲及家庭的看法,重新认识与家庭的亲情关系,从而减轻情绪症状。具体内观过程简介如下。
内观第一天:
第一轮内观对象:0-6岁时的母亲;
第二轮内观对象:7-14岁时的母亲;
第三轮内观对象:0-6岁时的父亲;
第四轮内观对象:7-10岁时的父亲。
内观第二天:
第一轮内观对象:11-15岁时的父亲;
第二轮内观对象:16-20岁时的父亲;
第三轮内观对象:10-13岁时的姐姐;
第四轮内观对象:14-16岁时的姐姐;
第五轮内观对象:8-10岁时的爷爷;
第六轮内观对象:11-13岁时的爷爷。
内观第三天:
第一轮内观对象:14-20岁时的爷爷;
第二轮内观对象:0-8岁时的奶奶;
第三轮内观对象:9-10岁时的奶奶;
第四轮内观对象:11-12岁时的奶奶;
第五轮内观对象:6-12岁时的蔡老师;
第六轮内观对象:12-13岁时的两位老师。
内观第四天:
第一轮内观对象:14-20岁时的爷爷;
第二轮内观对象:10-12岁时的弟弟;
第三轮内观对象:13-20岁时的弟弟;
第四轮内观对象:17岁时的女友;
第五轮内观对象:18-19岁时的女友;
第六轮内观对象:20岁时的女友。
内观第五天:
第一轮内观对象:16-17岁时的朋友;
第二轮内观对象:吸毒成本(内观项目);
第三轮内观对象:18-20岁时的朋友;
第四轮内观对象:10-11岁时的姑姑;
第五轮内观对象:说谎(内观项目)。
内观第六天:
第一轮内观对象:12-13岁时的姑姑;
第二轮内观对象:偷窃(内观项目);
第三轮内观对象:19岁时的指导员;
第四轮内观对象:20岁时的指导员;
第五轮内观对象:临终遗言(内观项目)。
内观第七天:
第一轮内观对象:内观的内观;
内观座谈分享:分享内观体验和感受。
4.结束与巩固阶段(第8次咨询)
咨询主题:深化并巩固咨询效果,消除不良情绪症状。进一步引入分散内观,让求助者把内观的方法带入到今后的戒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从而使求助者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出现偏差行为的根本原因,挖掘自身潜力,进行自我矫正。
(六)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8次咨询,求助者情绪稳定,焦虑、抑郁情绪大为缓解,能正常地与其他戒毒人员交往。
心理测验:SDS分从咨询前的53 分(标准分),降到咨询后的42分(标准分)。SAS分从咨询前的59 分(标准分),降低到咨询后的45分(标准分)。
自我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失眠现象消失,食欲恢复,焦虑状况减轻,感觉心情舒畅了很多,笑容多了,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习艺劳动效率提高,戒毒信心很足。
咨询师评估:2个月后随访,焦虑和抑郁情绪已基本消失。求助者能与其他学员正常交往,能遵规守纪,表现积极,较好地融入戒治生活中。
【案例思考】
(一)咨访关系的建立特别重要
本次咨询中咨访关系建立得不错,使得咨询进程顺利推进,达成了咨询目标的实现。这主要得益于求助者积极主动求助以及认真配合的态度。求助者每次积极完成咨询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在咨询室内积极做各种练习。求助者比较信任咨询师而且领悟力较高,比较适合采用内观疗法。咨询师为求助者营造了舒适、信任的环境也很重要。求助者不止一次表达“我特别珍惜做心理咨询的机会,特别感激能让我体验并学会内观”。
(二)集中内观引入时机很关键
整个7日集中内观过程,咨询师陪伴求助者一同走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内观历程,咨询师也作为见证者亲历了求助者的改变和力量的涌现。引入集中内观前,咨询师非常担心求助者能否承受住考验并坚持完整个全程。这既是对求助者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内观治疗的一次考验。幸好求助者在前期的咨询铺垫中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能量,内心已经比较强大,顺利地完成后续的核心治疗。未来咨询时,在集中内观的引入时机上可以做更合适的考虑。
(三)认知疗法和内观疗法相结合,具有独特疗愈性
在咨询中咨询师运用了合理情绪法,对求助者不合理认知进行澄清,并建立合理认知;运用内观疗法帮助求助者挖掘自己内在的力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触动求助者内心健康的部分,发现原本就有的正能量。未来做内观时,在引导求助者内观过程中的自发性上会做更多思考和努力。内观疗法以它独特的咨询机制和有效性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可以从深层次上帮助求助者戒除毒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