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间歇性精神障碍戒毒人员赵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间歇性精神障碍戒毒人员赵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人员由于长期吸食毒品上瘾,大脑遭受毒品长期摧残,吸毒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甚至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戒毒人员赵某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精神上出现异常状况,产生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失眠、焦虑,凭空听见别人讲话、流水声、鸣笛声等,性格上更是出现变得冷漠、残忍、过分冲动等等表现。本案例针是对赵某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通过教育矫治,帮助赵某保持平和心态、正确认知,配合进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案例。   

戒毒人员赵某,系海南省临高籍人员,50岁,未婚,有一姐姐,小学辍学。从1990年开始吸食海洛因、冰毒、K粉,先后有6次的戒毒经历,2020年06月移送至仁兴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赵某在入所教育期间服从管理,思想情绪稳定,个人行为表现上较为积极,通过为期一个月入所教育,经考核合格流转到康复巩固区继续戒治。进入康复巩固区没多久。赵某行为举止开始出现异常,他有时长时间沉默呆滞,有时自言自语、独自傻笑,面对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关心询问时,时常恶语相向,怀着严重挑衅抵触心理。

半月后,赵某在习艺车间劳动时,拿着生产用的镊子在旁边的戒毒人员面前比划,民警发现赵某行为异常后立即赶到赵某习艺劳动位置,同时,赵某突然用镊子狠扎自己左小臂并刮滑导致较大面积出血,民警及时制止赵某自残行为,并迅速带其到卫生院就诊。

【案例基本情况】

针对赵某一系列反常行为,经过大队研判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毒害较深。赵某有长达30年吸食史,吸食毒品有海洛因、冰毒、K粉等多种毒品,特别是冰毒、K粉类新型毒品对人体神经中枢伤害很大,服用后会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精神错乱、妄想、好斗等。且贩毒者在毒品中添加多种物质增加重量和刺激性,也对吸毒者造成极大的伤害。

精神压力过大。赵某50岁,年龄较大,手脚动作较慢,有劳动能力的戒毒人员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入所教育期间主要是适应性教育,赵某进入康复巩固区后被安排到生产工序上后,相比年龄较小手脚灵活戒毒人员,生产任务使赵某心理产生较大压力。

家庭教育缺失有关。经了解,赵某家庭情况比较特殊,赵某父母在其年幼时就过世,赵某小学四年级未念完而辍学回家,自身文化水平低下,严重缺乏家庭亲情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导致赵某个人对毒品危害性和家庭亲情、心理健康都缺乏认知了解。赵某敏感激进,一旦遇到问题,总是习惯性藏于心里,别人的正常询问和关心总是被恶意揣摩,冷言回应。唯一的姐姐长期与其没有联系,导致赵某对亲情比较淡漠,性格孤僻,缺乏与人正常交流的方式方法。

戒毒信心不足。经过6次戒毒仍未戒除毒瘾,赵某的戒毒信心严重不足,进进出出各个戒毒场所对赵某社会功能也造成较大影响。

根据对赵某研判分析,大队采取以下几项矫治措施:

一是采取正规的疾病诊治。大队及时安排赵某外出就诊,赵某被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间歇性精神障碍,随后在省安宁医院住院治疗1个月后,赵某的思想和行为比较稳定后回所。

二是调换劳动岗位。考虑赵某年龄较大,劳动能力较差,及其精神状况不适宜使用劳动工具,大队给重新调换赵某劳动岗位,根据赵某的实际情况定产定量,并安排组长对其进行工作指导,让其尽快熟悉岗位要求,消除赵某因生产劳动滞后的心理压力。

三是加强亲情关怀。用《弟子规》对戒毒人员进行亲情孝道教育是我省司法行政戒毒多年来实践经验,《弟子规》学习一直贯穿于戒毒人员入所教育到回归社会教育,要求每名戒毒人员背诵和践行,在潜移默化中唤起戒毒人员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和尽孝的责任感,让戒毒人员学会尊长爱友表达亲情。赵某长期与其姐姐失去联系,对他来说了无牵挂,容易破罐破摔。大队民警经过多方努力与其姐姐居住地村委会取得联系,并说服其姐姐对赵某进行亲情帮教,通过与姐姐多次的亲情电话,赵某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关怀和关爱,精神状态也慢慢好了很多。

四是进行毒品危害教育。按照康复巩固区戒毒人员教育计划,赵某学习了《戒毒常识》《思想道德》《戒毒康复》等课程,让赵某充分认识毒品对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危害,认清远离毒品才能拯救自己的事实,树立戒断毒瘾的决心。同时通过心理团体辅导,引导赵某学习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保持正常的亲情关系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病性症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境,保持乐光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巩固戒毒信念。

经过大队针对性教育矫治措施,戒毒人员赵某言行较之前有明显转变,再无自伤自残和意图伤害他人行为出现,与其他戒毒人员能够正常交流沟通,基本能够控制自身情绪。2020年中秋国庆双节,在戒毒人员撰写一封家书活动中,赵某感触极深,用满满的三页信纸,表达了对姐姐的关心和思念之情,陈述毒品对其本人造成的严重危害,对将来戒毒信念和生活进行规划。

【案例思考】

对本案例的教育矫治过程,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赵某长期吸食毒品,大脑遭受毒品长期摧残,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精神上容易出现异常状况,心理上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遇到事情容易采取报复性激进手段处理问题。戒毒所民警应当对思想不稳定戒毒人员进行深入排查了解,对于长期吸食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家庭环境特殊、文化教育低下等不良情况戒毒人员,及时掌握这部分戒毒人员思想情况,安排人员进行观察和看护照顾,确保戒毒场所安全稳定和管理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类似赵某这样间歇性精神障碍疾病戒毒人员,疾病症状未发作时行为表现趋于常规戒毒人员,一旦症状发作表现为精神类疾病患者。而间歇性疾病诱因很大原因在于戒毒人员精神焦虑抑郁,案例中赵某症状发生诱因为习艺岗位不适、缺少亲情关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等。民警平时要注重教育引导该类戒毒人员,安排合适工序岗位,着重对该类戒毒人员进行亲情帮教、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展音乐、游戏等互动小组活动,寓教于乐。大队应当联系心理咨询师,定期安排心理专业人员对该类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咨询。

三是戒毒所管理教育要求日益科学化、规范化,新形势下戒毒工作开展对民警的管理教育能力提出进一步要求,活性物质导致的间歇性精神障碍疾病对于大队民警而言已经超出平常管理教育知识范畴之内。本案例中大队民警每周二、周五联系安宁医院主治医生,并在赵某住院一个月内前往安宁医院了解病情情况,通过安宁医院精神科医生学习了解精神疾病知识。通过本案例矫治反思和戒毒工作日益科学化趋势,民警遇到各类管理教育问题应当及时反思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汲取经验,在平常时间中拓展知识。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