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专项能力培育助力戒毒人员实现正确戒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吃饱饭、吃好饭,是我们一生的生活标准,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生活内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烹制食物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对于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身处高墙大院之内,如果能亲手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烹饪美食,这个过程将是一种特殊且非凡的体验,更象征着他们迈出着手解决自身问题,自食其力,改掉懒惰恶习的坚实一步。将戒毒人员烹制美食与传统文化教育、亲情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是教育戒治实践中,我们基层民警一直研究和探索的内容。
“实践出真知,实践促成长”。以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将亲情教育、技能教育、文化教育贯穿始终,在保证安全管理基础上,进行闭环管理,通过打牢基础、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戒毒人员在实践中不断自我突破,不断自我成长,实现教育矫治的目的。戒毒人员在教育矫治中感受人间烟火气,体验烹饪乐趣,体会“悯农”真谛,实现了团队协作,切实提升了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未来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引导戒毒人员通过自身努力丰富戒治生活,增添戒治乐趣,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自我成就感,是转化教育戒治成果的有效路径。民警通过分析研判戒治难题,立足场所实际,利用“健康中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契机,结合漯河食品文化名城区域特色,高位提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教育矫治为目标,全周期开展以“传统美食烹制”能力提升为目的专题教育,高质量推动教育戒治走深走实走细。
在“智慧戒毒”的大背景下,我所充分结合24节气传统文化,运用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广受戒毒人员欢迎且寓意深远的传统美食,以我所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支撑,结合安全管理实际情况,选取以蒸煮为主要烹制方式的饺子、元宵、粽子、包子等为专题教育的提升内容。为此民警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教学方案,整个专题教育贯穿全年,分阶段进行。
融合传统文化的专项能力培育课程 |
|||||
时 间 (持续全年) |
第一周 (周四) |
第二周 (周四) |
第三周 (周四) |
第四周 (周四) |
|
8:00-9:30 |
直播教学 |
直播教学 |
直播教学 |
直播教学 |
|
10:00-11:30 |
传统文化教育 |
传统文化教育 |
传统文化教育 |
传统文化教育 |
|
14:00-15:30 |
现场教学 |
现场教学 |
现场教学 |
现场教学 |
|
16:00-17:00 |
做一份暖心餐 |
做一份暖心餐 |
做一份暖心餐 |
做一份暖心餐 |
二、方案实施
融合传统文化的专项能力培育的教育矫治中除却丰富戒毒人员物质生活,贵在探索与戒毒人员教育戒治有效衔接,丰富戒治路径,延伸戒治效果,高质量推动戒毒戒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饺子多美味,“悯农“心上印。饺子,相传是由河南省南阳名医张仲景在一次为贫苦百姓治疗冻耳病的时候,发明的一种由面皮包裹药材和馅料制作出来的食物。最初叫做娇耳,后来发展成为如今的饺子,寓意招财进宝,生活富有。
饺子烹制过程犹如一项复杂琐碎的工程,从和面到擀皮到剁肉调馅直至下水烹制,无不需要烹制者亲力亲为,倾尽全力,把控细节,高品质的饺子烹制全程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体力劳动。相当一部分戒毒人员存在好高骛远,好逸骄奢思想,铺张浪费现象层出不穷,面对康复劳动,懒惰消极现象更是无处不在。民警以此次饺子烹制为契机,全程要求手工烹制,亲力亲为,自给自足,切实体会所食来之不易,将”悯农“精神根植心中。
韩某,家中独子,自小父母溺爱,娇生惯养,家境优越,汇款颇丰,对勤俭节约精神毫无敬畏之心,铺张浪费现象贯穿戒治生活全链条。为解决韩某存在的根本问题,民警结合此次活动对症下药,针对性制定教育矫治方案,全程关注韩某烹制饺子,责令务必独立自主完成此次活动,坚决杜绝他人代劳,强化教育引导,致力将韩某培树为正面典型。
在民警的关注和引导下,经过一个周期的努力,韩某从初期的躲躲藏藏,出工不出力到中期的中规中矩,被动参与,衍生到后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已能独立完成饺子烹制全过程。虽然烹制饺子速度、品相与他人还有差距,但韩某却如获至宝,吃的格外香,在打捞饺子时小心翼翼,生怕饺子掉落,造成浪费,与从前的挥霍无度、大手大脚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生活购物更是精打细算,秉着“宁少勿多,宁缺毋滥”的生活信条,罗列清单,核实底数,做到物尽其用,杜绝浪费,以实际行动切实诠释了“悯农”之意。
(二)汤圆促团圆,“亲情”暖心间。相传汤圆起源于宋朝,汉武帝时期,为了供奉神明所发明的食物,因为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改名为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多数戒毒人员因吸食毒品,长期沉迷于毒品构建的虚幻世界中,“毒性”难改,意志萎靡,耗费家庭大量精力和财力,致使家庭破裂,亲情渐远。汤圆谐音团圆,民警相信圆润润的汤圆定能成为修复亲情关系及回归家庭的有效载体。
戒毒人员包某,多次强戒,家庭对其失望透顶,对其戒治生活不愿过问,包某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抗拒戒毒矫治。民警循循善诱,鼓励其重拾信心,告知其会将此次汤圆制作全程录制视频传送给其父母,表达其对家庭的愧疚,传达其回归家庭的决心。
包某全程制作亲力亲为,格外卖力,因为缺乏烹制基础,多次失败,但其不厌其烦,不断试错,不断优化,毫无退却之意,烹制过程中联想到家中年迈父母这些年辛苦劳作对自己的付出,自己对家庭造成的伤害,不经意间留下了悔恨的泪水。烹制成功后的第一碗汤圆包某将其小心翼翼捧在手中,并未立刻品尝,在沉默许久后,对着视频镜头深沉的说了句“爸妈,儿子不孝,吃汤圆,心甜了,日子就不苦了。”视频转发后,其父母主动联系民警拨打亲情电话与包某通话,幸福泪水勾勒出的温馨画面让亲情沁人心间。
(三)粽子传佳话,“忠魂”驻心间。粽子,有多种起源说法,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寓意表示崇敬和怀念。
戒毒人员吸食毒品,长期浑浑噩噩,精神萎靡,以自我为中心,对外部世界置若罔闻,理想信念逐步丧失,三观扭曲。民警利用此次活动,以“粽子”为媒介,向戒毒人员传达家国情怀,重铸爱国之心。
在戒毒人员烹制粽子的过程中,民警向戒毒人员详细讲述屈原先生面临亡国之痛,投江自尽的壮烈故事,粽子的由来就是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先生的肉身,就往江里投放竹筒装米。同时配合所内LED大屏幕播放电视剧《屈原》,充分传达屈原先生大爱精神。
戒毒人员中不乏军警经历人员,伊某就是其中一个,退伍从业后,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使伊某忘记了初心,摒弃了自身的使命担当,奢靡享乐,直至走上吸毒的违法道路。在烹制粽子观看屈原先生影音视频过程中,伊某受氛围感染,想起曾经军旅生活,主动与大家分享了他的部队生活,他眼带光芒地向大家描述着自己身着军装头顶国徽的挺拔军姿,他骄傲自信地向大家说着那艰苦训练保家卫国、鲜衣怒马的峥嵘岁月,他眼含热泪向大家讲述着那驰骋疆场、戍守边疆不幸伤残甚至牺牲的战友。他真诚地说道:“我这辈子最幸运、最骄傲的事就是穿过军装,扛过枪。最难过的事就是脱下一身戎装,辜负了党、国家、战友们的期望。戒毒所的朋友们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他起身而立带领全体戒毒人员大声合唱《国歌》《我和我的祖国》《五星红旗》《从头再来》等爱国励志歌曲,现场爱国氛围浓重,情绪伉然,那“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作中国人”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响彻耳边,理想信念悄然萌芽,爱国忠魂永驻心间。
(四)包子甜味蕾,“凝聚”化心房。包子,本称蛮头,别称笼饼,传为诸葛亮在西南征讨孟获横渡泸水时所发明,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传统美食。有药到病除,旗开得胜的典故。
包子制作过程繁冗且耗时费力,是一项必须由团队精准分工且完美协作完成的面点项目。戒毒人员的一个通病就是好吃懒惰、自私自利、顾己失彼,民警以此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督促戒毒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致力打造一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戒毒团队。
我所五大队513宿舍共计12人,地域分布广泛,涵盖湖北、湖南、重庆、青海、河南5省12市戒毒人员,团队活动时,宿舍成员各怀心思,“挑肥拣瘦”,经常因为鸡毛蒜皮小事发生矛盾,包班民警多次协调,效果不甚理想。
在此次包子蒸制过程中,前期513宿舍戒毒人员依然我行我素、各自为战,包子蒸制迟迟未见进展,直至其他宿舍香喷喷的包子出笼,宿舍成员欢聚一堂,品尝美食,513宿舍成员郁郁寡欢,余光互藐,投去羡慕的眼光。分管民警抓住此次契机,适时介入,组织宿舍成员召开班会,分析包子制作失败关键原因,缺乏团队协作,与此同时根据宿舍成员年龄及各自特长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强化团队协作。宿舍长焦某主动表态承担最费体力的和面工序;重庆籍汪某因在外干过厨师,主动包揽调味关键环节;河南籍年近六旬的童某经验丰富,自荐承担擀皮任务;湖北籍年轻戒毒人员赵某心灵手巧,表态承包最后包制环节,确保外形精美。其余成员发挥各自特长,跑堂打杂,经过漫长的等待包子出笼,虽不如预期完美,但大家互相勉励,主动承担自我工序瑕疵,励志从头再来,共同进退的团队氛围弥漫心房。
三、活动效果
在贯穿全年的融合传统文化的专项能力培育中,戒毒人员积极配合,兴趣十足,情绪高涨。活动前期戒毒人员因手法生疏,缺乏经验,不时因面粉与水比例失调致饺子、元宵、粽子、包子外衣不成形、内馅调料比例不均致口味失调等低级失误,美食烹制进度不时出现卡壳停滞。活动中期戒毒人员已基本掌握制作方法,依据美食博主提供食材配比数据及面点师现场培训指导,中规中矩将美食制作成型。活动开展后期,特别是每逢传统佳节期间,在民警的指导下,戒毒人员依据自身喜好和口味随心制作食物外形、调配食物口味,体会传统佳节带来的快乐和温馨。
专项教育,改变的是美食烹制熟稔程度,不变的是贯穿全程的欢声笑语、烹制热情、攻坚克难的勇气。戒毒人员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切实提升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思考】
(一)创新戒治方法,延伸教育矫治成果。教育矫治要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与时俱进,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深入挖掘戒毒人员健康兴趣爱好,将数字建设与教育戒治有效衔接,创新戒治方法,在保障戒治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戒毒人员戒治生活,激发戒毒人员戒治热情,让戒毒人员充分享用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红利,助力戒毒人员解除强戒后顺利融入社会,实现教育矫治成果的后续延伸。
(二)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提升是重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融合传统文化的专项能力培育,是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提升。教育实践中,戒毒人员从中能感受到实践带来的乐趣,感知到能力提升带来的无限可能,体验到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学习到劳动改变生活、改变自己的真谛。戒毒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戒毒人员拿出非凡的决心,躬下身来,在实践中磨练自我,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以昂扬的姿态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生活。
(三)融合传统文化,实现专项能力培育的进一步升华。高质量的戒治趋势、“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潮流与美食烹饪不谋而合,融合传统文化的专项能力培育模式开启了教育矫治新潮流,实现了职业技能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以文化为引领激发戒治人员自身内动力冲破教育矫治瓶颈,释放矫治活力,提高了戒毒人员人文素养,增加了戒治场所文化底蕴,实现了文化与技能的充分结合,使中华传统文化获得学习、继承与推广。
(四)找准切入点,精准协作,一体化推进。戒毒人员教育戒治活动的开展,应群策群议,博取众长,既要发挥大队民警对戒毒人员基本情况深入了解的主观特点,更要发挥职能科室专业性强、硬件配置齐全的客观现状,相互配合,多措并举,助推强戒工作向纵深推进。同时找准定位,从戒毒人员的基本生活着手,教育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劳动丰富戒治生活,切实改善戒治生活质量,在枯燥的戒治生活中多了一份别致的憧憬,从而推动自我重塑行为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