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戒毒人员孙某某海洛因脱毒后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戒毒医疗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海洛因脱毒治疗后,随着外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逐渐消除,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及阿片受体数量的增加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体内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功能仍会出现紊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机体仍会出现各种躯体、精神不适症状,即稽延性戒断症状。稽延性戒断症状是海洛因依赖者早期脱毒后遗留的一系列症状群,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症状,即睡眠障碍、躯体症状和焦虑抑郁症状等。稽延性戒断症状若不进行干预和治疗,则自行消除很慢。一般来说,在脱毒后的3至6个月内,不少人仍会感到不适或周身不自在,有时甚至较为严重,此时若加上其他诱发因素,极易造成复吸。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孙某某,男,42岁,离异,个体户,初中学历,吸食海洛因5年,以烫吸方式为主,每周约4-5次,每次约0.5克,偶尔采用肌注方式,吸食海洛因当天被公安机关抓获,在拘留所经过15天的脱毒治疗后,送至安徽省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入所时孙某某自诉出现心慌胸闷,感觉忽冷忽热,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入睡困难,近期出现腹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等不适症状,影响正常生活。
【案例基本情况】
(一)诊断情况
1.入所体检。孙某某表情淡漠,食少懒言,面部皮肤晦暗,舌淡苔白,脉细数。身高172cm,体重51kg,体温36.8℃,血压135/82mmhg,心率115次/分,呼吸节律20次/分。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性体征;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询问既往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及精神异常病史。胸腹X光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彩超提示肝脏有大小为2.5cm×3cm肝囊肿,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20g/L,略低于正常值;血生化检查,ALT 90U/L、AST 75U/L,均轻度升高,其余未见异常;HIV、梅毒检查阴性。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得分为16分,严重程度为中度。
2.诊断结果。吸毒史、既往病史、入所体检及量表评定等情况表明,孙某某有明显的海洛因吸毒史且未间断;吸毒次数频繁、量大;刚刚经历急性脱毒期;出现睡眠障碍、四肢关节肌肉酸痛和心动过速、忽冷忽热、腹痛腹泻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为中度。排除了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循环、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和重度精神疾患,以及艾滋、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
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检查,可诊断为:阿片类物质所致障碍(稽延性戒断综合征)。
(二)方案制定
1.方案选取。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处理为主,用于治疗此类症状的多为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物,这类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和依赖性,使用不当会造成新的依赖。针灸治疗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具有安全、有效、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不会产生依赖性和不良反应,且针灸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在治疗戒断症状的同时,还可以调理身心,恢复正气,促进康复的作用。基于上述两点,此次治疗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进行。
2.治疗取穴。研究表明有72%的海洛因依赖者在T5—T7棘突周围可出现压痛点,并随躯体症状的缓解而逐渐减弱,孙某某也有类似症状,所以此次将选取背部夹脊穴进行针灸。另外结合孙某某其他伴随症状、长期吸毒、整体身体状况较差等实际,将选取部分四肢穴位以达到补益气血、宁心安神、扶正固本之功。具体取穴如下:
躯干穴:双侧华佗夹脊穴(T5、T6、T7)、肾俞穴、关元穴。其中关元穴采用艾条灸。
肢体穴:双侧内关、神门、太冲、太溪、三阴交、足三里。
3.疗程设计。针灸每日治疗一次,每日上午九点进行,7日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周。治疗全程服用护肝片,一次4片,一日三次。
4.辅助矫治。按照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模式相关规定,戒毒医疗中心在对戒毒人员实施医疗戒毒的同时,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康复训练中心根据生理脱毒期戒毒人员身心状况,及时跟进针对性教育矫治措施。
(三)实施情况
1.治疗准备。与孙某某进行充分沟通,消除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恐惧心理,使其放松身心,密切配合医务人员;每次治疗时提前嘱其务必吃早餐,避免空腹针灸发生晕针现象;第一次治疗前,再次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消除对针灸治疗的紧张情绪。
2.治疗过程。患者俯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肢体穴选用0.32mm×50mm不锈钢毫针,采用指切或夹持法进针,直刺1-1.5寸;躯干穴选用0.32 mm×25mm不锈钢毫针,采用单手进针法,直刺0.3-1寸。进针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内关、神门、太冲用泻法,太溪、三阴交用补法,其余穴位以平补平泻为主,直至局部出现酸麻重胀感。得气后留针40分钟,留针期间,每十分钟行针一次,手法以捻转、弹法和刮法为主,使患者持续保留针感。治疗期间与孙某某交谈,消除其紧张状态,密切关注他的神色变化,询问感觉,若出现大汗、耳鸣、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依照晕针的处理措施及时处置。针刺结束后,嘱其仰卧,在关元穴部位实施温和灸,灸20分钟左右,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疗效跟踪。对针灸治疗效果进行密切跟踪,通过询问、身体检查,详细记录治疗效果。
治疗第一周。在治疗的第三天,孙某某自诉大便次数开始减少,腹痛减轻。治疗一周后,腹痛腹泻症状消失,忽冷忽的症状出现次数开始减少,心率较前有所下降,为102次/分。
治疗第二周。肢体疼痛感明显减轻,睡眠较前有所改善,心率进一步降至93次/分,食欲增加,面色开始好转。
治疗第三周。心慌症状消失,心率90次/分,肢体疼痛症状持续减轻,晚上可以睡3至4个小时左右。
治疗第四周。乏力和肌肉酸痛症状基本缓解,睡眠明显改善,未出现忽冷忽热症状,心率82次/分,行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律,稽延性戒断症状消失,孙某某身体、情绪良好,体重增加,达到55kg。再次检查肝功能,ALT、AS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从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看,本次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周针灸治疗结束后,嘱其清淡饮食,多参加康复训练和心理健康辅导,持续巩固疗效。
【案例思考】
(一)中医针灸探究治疗难题。中医学很早就意识到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存在,并称之为“断瘾后诸症”。断瘾后诸症是包括生理及心理不适,涉及到多系统多脏腑病变的复杂病症。导致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主要病机是余毒未清,正气已虚,因而病症表现为正邪交错,虚实并存,因此确定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余毒,扶助正气。针灸通过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人体阴阳,使机体内环境趋向稳定,从而治愈病症。
(二)诸穴合用保障治疗效果。此次治疗采取了躯干穴、肢体穴诸穴合用的方式,可条畅气机,补益气血、镇静安神、健脾和胃,扶正祛邪固本从而调节戒毒者的阴阳平衡,恢复内源性阿片肽的正常分泌,消除稽延性症状,以达到戒毒并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躯干穴中,关元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是人体元气的根本,灸关元可培元固本,补益肾气;华佗夹脊穴邻近背俞穴,而背俞穴又是脏腑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刺之可调节脏腑气血功能;肾俞穴可滋补肾阴,培补元气。肢体穴中,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又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刺之可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和胃降逆之功;神门为心经之原穴,刺之可镇静安神、通经活络,是治疗失眠的首选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全身保健强壮要穴,可健脾气,调肠胃,补益气血;取肝经的原穴太冲,肾经的原穴太溪以及肝经、肾经、脾经的交会穴三阴交,三穴同用具有滋补肝肾、养肝平肝、行气活血的作用,且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对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有双向调节作用,也是戒毒治疗的主穴。
(三)针药协同优化治疗方案。从戒毒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出,稽延性戒断症状有一定的自然改善性,但针灸治疗能较早地干预和治疗稽延症状。一般认为稽延性戒断症状阶段是复吸的高发阶段,因此,针灸的早期干预不仅能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还具有有效的抗复吸作用。针灸治疗戒毒者稽延性症状有较好疗效,但是起效较慢,疗程较长;常规戒毒药物起效快,但副作用多,易产生依赖性。综上,在以后的临床中,可考虑针药结合,发挥针药协同作用,一方面发挥药物的显著作用;另一方面利用针灸促进药物治疗,减少药物用量,并减轻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