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提升“五感”促进后续照管对象张某重归社会的案例

通过提升“五感”促进后续照管对象张某重归社会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禁毒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毒品犯罪也是刑罚轻刑化发展趋势下我国为数不多的依然保留法定最高刑为死刑的犯罪类型之一。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司法局依照禁吸、禁贩、禁种、禁制“四禁”并举方针指引,聚焦吸毒人员这一毒品犯罪的直接受害群体,全方位提升照管对象的信任感、温暖感、自豪感、责任感、获得感,以精细后续照管平稳衔接毒品戒治,帮助照管对象提振生活信心,重回人生正轨。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照管对象张某,男,30岁,初中文化,未婚。2019年5月,张某被依法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由淮安市清江浦区某后续照管服务站负责日常照管服务。

张某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姐姐外嫁后已多年没有来往,父母疲于生计,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管教。张某平日沉默寡言,在校时独来独往,与同学关系淡薄,在家人面前也很少透露内心想法,初中毕业后进入社会,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加上性格孤僻,处事偏执急躁,工作中屡屡受挫,索性放弃工作,依靠父母支援维持生活。混迹社会期间,张某结交了一些“社会大哥”,逐步走上吸毒道路。从戒毒所回家后,因没有正当工作,父母语存抱怨,家庭氛围一度较为紧张,张某心理压力很大,对接受后续照管服务持抵触态度。

(二)方案制定

接到张某材料后,服务站多渠道了解张某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情况,明确“性格上交心、心理上疏导、工作上帮扶”总体方向,围绕提升“信任感、温暖感、自豪感、责任感、获得感”为其制定照管方案。

围绕聚心提升“信任感”,拟通过高效沟通突破张某心理防线,重新建立并不断增强其对外界事物的信任感,夯实开展照管工作的前提基础。

围绕帮扶提升“温暖感”,拟通过协调各方面资源,针对张某现实困难做好帮扶工作,帮助其在外部关心支持下感受家庭社会温暖,激发正向能量。

围绕公益提升“自豪感”,拟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参与,帮助张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认同和肯定,提高自我评价,激发坚定前行的自豪情感。

围绕教育提升“责任感”,拟从张某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入手,教育其多重视认清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责任义务的过程中弥补破损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围绕追求提升“获得感”,拟瞄准张某内心所想,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其追逐自己的理想目标,在付出和回报的持续转换中不断激发其奔赴新生活的内生动力。

(三)方案实施

1.沟通为先,补齐缺失信任链条

张某自幼缺乏父母管教,性格敏感内向,对外界接触保持高度警惕,进入社会后被“大哥”热情打动,心扉初敞,却又所托非人,陷入吸毒泥潭,信任感再遭重创。针对张某的情况,服务站从签订协议开始,就把着力点放在赢取信任上。面对张某的质疑和消极配合,工作人员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从张某父母尚未下岗、姐姐陪伴身边的童年时期聊起,聊上学时期的趣事,聊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聊少年时的人生理想,聊进入社会后的艰辛苦楚,聊当前的困惑和难处,通过朋友式平等交谈诱导释放张某压抑的倾诉欲望,穿插积极语言引导和心理暗示,有效提升交流互动的流畅度,充分阐释服务站工作目标和张某未来发展的统一性,持续提升张某对服务站的信任,鼓励其振作精神,以积极心态、努力状态面对现实人生。

2.帮扶为要,提供缺位温暖关怀

父母忙于生计,姐姐外嫁他乡,家庭关爱的缺失让张某成了精神层面的“留守儿童”,在同张某的交流中,他的叛逆行径既出于对自己人生未来的消极预判,也是对父母疏于关爱的一种变相报复。据此,工作人员积极做通各方思想工作,适时组织了一场亲情恳谈会。在恳谈中,张某第一次向父母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孤独、怨愤和迷茫,张某父母也第一次以对待成年人的郑重态度向张某表达了多年来支撑家庭的不易和疏于了解张某内心感受的歉意,彼此的隔阂在亲情交融中逐渐消解。此外,考虑到张某就业能力较差,经征询本人意愿后,服务站为其对接劳动部门困难人群技能培训资源,先后参加了厨师、商超、物流配送等培训课程,张某在接受各类培训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社会政府对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也体会到了与培训班“同学”共处一堂大家帮的温暖情谊。

3.奉献为上,激发潜藏自豪之情

张某年少辍学、浑噩度日,多年来失败感较强,价值观扭曲,服务站协同社区网格在保护其个人隐私的同时,组织其参加社区文明创建、疫情防控、学雷锋、普法等志愿服务。活动伊始,张某拒不配合服务站的安排,认为志愿服务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精力的作秀行为,扬言“没工夫陪着你们演戏”,即便勉强参与活动,也常以临时有事为由很快上演“脚底抹油”戏码。在一次面向困境儿童的绘画公益活动中,张某完成签到后本欲故技重施,却被一位因手部残疾需要协助的儿童“绊住了脚”,两个小时的协作让他们结下了友谊,还许下了下次再合作的约定。在同工作人员谈及此事时,张某动情地说:“我看到那个小孩,就好像看到了童年的自己,自卑,胆怯,却又渴望被需要、被认同。”此后,张某参与公益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在奉献社会过程中多次得到他人的感谢、肯定和尊重,自信心得以重树,也逐渐生发出一种源自内心的自豪。

4.教育为本,压实角色责任担当

从形单影只的校园少年到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张某习惯性将自己的感受作为判断得失的唯一标准,子女的家庭责任和人生的奋斗责任都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对此,服务站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帮助其认知、扛牢自身责任:以德法教育扭转知行偏差,组织张某参与“遵法纪、知荣辱”座谈交流,通过听取戒毒典型讲述自新感受、分享回归历程,加强自我对照,收获有益启迪;以感恩教育激活自新动能,针对张某“愧对社会、愧对家人”消极情绪,积极推进亲情恳谈会、社区公益行等常规工作,传递政府关怀、社会包容和亲人期盼,激励其主动作为修复既成损害;责任教育压实角色担当,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五个层面出发,逐步升级责任要求,引导张某牢记自身社会角色属性,积极承担责任义务,在坚守责任中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教育学习,张某深刻认识到其行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伤害,表示真诚悔过。

5.目标为引,持续充实获得体验

结合张某前期参与培训经历和其本人生活状态,服务站认为长期闲居在家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其懒散的性格特点,当务之急是帮助其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尽快进入正常生活节奏。在区司法局联合区人社局开展的岗位对接活动中,张某顺利被一家物流集散中心录用,忙碌的工作节奏和规律的生活方式大大压缩了他在社会上游荡的时间,和以前的“朋友圈”渐行渐远。工作过程中,张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经济报酬和领导肯定,增强了他重新开始面对新生活的信心,内心越发充实。与此同时,张某同社会的接触面得以拓展,了解到的行业信息也更加多元,逐渐萌生了经营一家物流收发点的想法,在父母的支持下,张某利用工作闲暇跑遍了自己居住社区的每一个快递点,对于社区每天的快递收发量和现有快递点承载量有了初步估算,目前正在物色地理位置和租金价格合适的经营门面,为开展自主创业做好筹备,有了目标指引,每天的点滴进步都让张某感到收获满满。

(四)实施效果

在服务站精心照管和自身努力共同作用下,张某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关系更加缓和,张某下班回家后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与父母讲起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未来规划等;配合工作更加积极,能够定期向服务站汇报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主动配合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人也变得阳光,整体表现良好;生活态度更加乐观,张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正确角色定位,及时调整心态,刻苦努力工作,其行为表现得到服务站工作人员、其父母和社区干部的广泛认可。

【案例思考】

本案中,服务站以沟通为前提,以教育为支撑,以帮扶为落脚点,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帮助后续照管对象准确规划定位人生,重树对生活的信心,有效实现了照管目标,有如下三点启示:

(一)要体现精准施策,明方向

后续照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工作要求还不是很完善,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也不是非常充分,因此,结合照管对象个别化情况,精准制定可行性高、针对性强的后续照管方案十分必要,不但有利于明确责任分工,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利于防止目标偏移,提升工作质量。

(二)要协调各方力量,聚合力

后续照管说到底还是人的工作,如何在照管中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很关键,既要有政府部门的阳光普照,也要发挥家庭毛细血管作用,工作人员要在有效保护隐私下考虑怎样围绕自己所长、借用他人所长开展工作,通过多方协作高效查找、解决照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要筑牢能力支撑,保落实

开展照管过程中,如何破除心理梗阻、修复家庭关系、增进社会参与、保障合法权益都是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阅历往往也决定着照管对象操守保持期的长短,怎样科学组织、科学操作让照管对象重返社会、立足社会也是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研究的终身课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