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发挥传统文化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教育矫作用

发挥传统文化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教育矫作用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18年5月29日,在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座谈会上公布《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的意见》,部署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标志着新时代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已经由转型走向定型。这种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中提出建立“校园式”管理为主的康复巩固区,并设立教育矫正中心加以支撑。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仅是“管得住、跑不了”,关键是“戒治好”,目标是“戒得了”。随着河北省高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特色项目的开展,提出了“4+1+1+1”的构想,即每周专门抽出一天用于加强戒毒人员戒毒理论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发挥传统文化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正作用。

【案例基本情况】

通过对河北省高阳强制隔离戒毒所197名戒毒人员的情况统计中看,现阶段戒毒人员在构成上呈现“三低”特点:年龄低(30岁以下戒毒人员占36%)、文化低(初中学历及以下戒毒人员占73%)、就业低(无业或失业戒毒人员占77%)。而戒毒人员道德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观念普遍淡薄。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正确的培养,叛逆情绪严重,对家庭成员缺乏“孝”,伦理肤浅,严重者无视尊长,角色倒置,并从家庭角色义务淡薄演化为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义务丧失;二是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标准以自我为核心,表现为狂妄、自大、自负、自私自利、目中无人,视法律为儿戏;三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修养。价值观严重扭曲,崇拜“金钱万能”,为及时行乐不择手段,消费荒淫挥霍,形成恶性循环;四是文化水平低带来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力,大部分戒毒人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以下,在不良生存环境影响下形成目光短浅,轻信流言,盲动性大,不分是非;五是自身意志力薄弱,经不住诱惑。突出表现在复吸率居高不下。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矫正中的现实意义

1.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顺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场所建设的需要。构建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的育人体系,通过弘扬美德,营造正气,鞭笞丑行,谴责邪恶,使戒毒人员长期置身于一种抑恶扬善的所区文化氛围中,就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觉与不自觉地祛除和抵制不良意识及言行,养成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道德习惯。

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符合中央扫黑除恶的要求,有利于建设和谐场所、构建戒毒人员道德价值体系。打击黑恶势力,打击“牢头狱霸”,建造一个文明的戒毒环境。作为以“教育人、挽救人”为任务的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机关,理应充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矫治戒毒人员中的作用,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契机,引导规范戒毒人员的日常行为养成。

3.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治本安全观、降低复吸率的现实举措。戒毒人员之所以走上吸毒的道路,既有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同时必然存在道德缺失。要想从根本上矫正恶习,提高矫治质量,不能仅靠法律的威慑和惩戒,必须借助于道德与良心的内在感化力量,发挥道德约束的自觉性与感召性,使其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趋善避恶与崇德尚助。儒家的“慎独”学说,也可以帮助戒毒人员从心理上战胜“自我”,增强戒毒信心。

(二)制定方案

1.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从《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名扬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到《二十四孝图》的二十四个孝顺故事等“孝”文化内容,让戒毒人员学到亲、孝、睦、家和的理念,帮助戒毒人员修复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使戒毒人员怀着感恩的心去自觉戒毒。

2.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的态度;人都会跌倒,关键在于跌倒之后如何站起来。为戒毒人员进行自强教育,使戒毒人员进一步端正矫治态度,进一步增强改错弃恶的信心和决心。

3.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文化。慎独在《辞海》中的含义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而戒毒人员普遍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诱惑,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自我约束。慎独思想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既规范戒毒人员的日常行为纪律养成,又帮助戒毒人员从心理上战胜“自我”,增强戒毒信心。

4.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人无信不立”,通过诚信教育让戒毒人员学会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戒毒人员中存在各种类型的欺诈、撒谎等现象,在矫治中也存在不讲诚信的欺骗,隐瞒等行为。诚信教育鼓励他们主动去追求诚信做人,并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引导他们诚信人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有效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做守法的合格公民。

(三)实施情况

1.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营造良好戒治氛围。新建国学馆,购进图书2000余本,供戒毒人员借阅;新建传统文化教室,聘请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本科导师、国学大师马建明定期来所授课;在戒毒人员生活区楼道安上音响,每日早晚定时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在戒毒人员宿舍安装电视,每日为戒毒人员播放《百家讲坛》、《朗读者》等国学教育节目,通过日常的熏陶让传统文化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入脑、入心、入言、入行。

2.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戒毒戒治工作有机融合,以传统文化引导规范戒毒人员行为养成。针对戒毒人员吸毒以后对毒品产生的心理依赖,个性、脾气、思维、行为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的情况,精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恶不除,将至大错”“知耻而后勇”等励志古语名言警句教育戒毒人员,培养戒毒人员在日常行为养成中,说规范话,做规范事,从而增强提升自己的自制力,有助于其最终实现戒除毒瘾、身心康复、回归社会的目标。

3.开展各种新形式的传统文化教学,使戒毒人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通过戒毒人员排演传统文化情景剧的方式,帮助戒毒人员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戒毒人员间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戒毒人员在一片积极向好的环境中竞争,激发学习热情;戒毒人员在每日早操时,分组练习太极以及气功八段锦,将中华优秀文化与戒毒人员的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在戒毒人员的管教大队内设立活动室,戒毒人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毛笔书法、国画练习以及象棋对战,使其增加对国学文化的热爱。

4.利用中华传统节日,使传统文化教育做到事半功倍。民警教师先后组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教育,宣传节日由来,节日习俗,相关诗词名篇等,并根据节日传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在春节期间组织戒毒人员“写春联,贴春联”;在中秋期间组织戒毒人员进行以“中秋话戒治”为题进行征文比赛;在元宵节期间组织戒毒人员“猜灯谜”,既活跃了节日氛围又宣传了传统文化。

【案例思考】

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功能就在于“它具有极大的相对稳定性,一个影响和调节社会生活及人们道德观念的杠杆,表现为一种自控的历史惯性运动”,它对于我们教育转变戒毒人员的世界观、道德观,引导戒毒人员注意修身养性,知行合一,诚实矫治,早日新生,无疑是一剂良方。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必以矫正戒毒人员为守法公民为宗旨,重在启迪戒毒人员重审自身道德,适应再社会化的需要。在实施中民警应以身作则,踏踏实实,潜移默化地矫正戒毒人员的道德缺陷,帮助戒毒人员去真正的戒除毒瘾,达到改过自新的目的。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