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以自伤方式逃避戒治的戒毒人员王某进行综合教育矫治案例

对以自伤方式逃避戒治的戒毒人员王某进行综合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人员作为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戒治、挽救的主要工作对象,他们既是违法者也是毒品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时是一名病人。由于每名戒毒人员生活经历各异,气质、能力、性格、需求也各不相同,因而戒毒人员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问题复杂多样。本案系一名戒毒人员企图以自伤方式逃避强制隔离戒毒,经民警采取多种教育矫治方法成功转化的典型案例。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王某,女,初中文化,天津人。因吸食海洛因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王某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较好,一直闲赋在家,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闲散人员,在他们的引诱和自身好奇心的驱使下,于2007年开始吸食毒品海洛因。入所后,她的情绪极不稳定,戒治态度也极不端正,不服从管教,纪律涣散,拒绝参加学习、康复训练和康复劳动。经入所体格检查和个别谈话教育,民警得知王某曾因随身携带的散弹枪爆裂,导致三颗钢珠进入身体右胸部,先后两次将一枚注射器针头和一枚曲别针拍入上腹部,且均未取出。由于体内异物和怀孕,其先后三次强制隔离戒毒未能执行。王某此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仍存在侥幸心理,一心盘算如何利用体内异物离开戒毒所。

(二)方案制定

民警通过个别谈话教育,掌握了王某的详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随后将其情况及时反映给大队领导并在日碰头会和周研判会上进行汇报。经研究,针对王某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教育戒治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学习,使其放弃侥幸心理,正确认识和对待强制隔离戒毒。

2. 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在戒治生活和康复训练、康复劳动上给予帮助。

3. 开展亲情帮教,用亲情感化王某,让其感受家庭温暖,实施教育帮助。

4. 全方位开展教育矫治和心理治疗。

(三)实施情况

1. 民警通过对戒毒人员开展法律常识教育,使戒毒人员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民警经常为王某单独讲解《禁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个别谈话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仅伤害自己、伤害家庭,更会危害社会,使其明确自身情况并不符合所外就医和变更执行方式的条件,督促其彻底放弃侥幸心理,安心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2. 针对她身体存在异物这一情况,民警立即带其到社会医院就医,拍摄胸片,了解体内异物的具体情况。经医生检查后,诊断为第七肋间有金属高密度影,靠近胸椎处有针形高密度影,右侧胸部有三个圆形金属高密度影,目前未危及生命,医嘱定期复查。由于其身体情况的特殊性,日常戒治生活中,大队民警对其较照顾,随时关注其身体状况。康复劳动中,为其安排一些较为简单、轻松的康复劳动项目。班内其他戒毒人员也对其尤为关心,帮助她做卫生,和她谈心,让她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强制隔离戒毒,对戒毒生活重拾信心。

3. 王某入队后,大队民警与其家属沟通,了解到该戒毒人员自幼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和姐姐平时比较娇惯她。其父亲于2011年去世,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小女儿王某,最后的遗愿就是希望她能远离毒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也让她的家人感到无比失望,拒绝帮助王某戒毒。民警通过家访等方式及时将王某入所后的表现反馈给她的家属,希望家属能够配合戒毒工作,进行亲情帮教。其母亲和姐姐曾一度表示拒绝,不愿再相信她。鉴于上述情况,大队警察多次主动联系其家属,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之前由于各种原因,王某都未到戒毒所接受过戒治,这次强制隔离戒毒对她来说是一次极好的与毒品彻底决裂的机会,民警极力劝说家属不要放弃,多给王某一次机会,帮助她闯过难关。在民警的不懈努力下,母亲和姐姐终于来所对王某进行探访,王某在看到年迈的母亲和日渐憔悴的姐姐后十分激动,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并发誓这次一定好好戒毒,彻底远离毒品。

4. 为达到良好教育矫治效果,针对王某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开展思想道德、法律常识、戒毒常识、卫生常识、心理健康、文化素质等教育矫治课程。目的是增强王某的道德认知并逐步形成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卫生知识,使其了解到艾滋病、性病如何传播,改变以前的认知误区;促其进一步了解毒品的特性并认清毒品的危害,传授戒毒知识,了解心瘾的戒治举措以及离所后的戒毒手段,提高王某的拒毒防毒意识,降低复吸率。王某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适时对她们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和治疗,对提高戒治效果有积极意义。通过对王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疏导和培养自信有机结合起来,为其设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她的心理状况、承受困难的能力等情况,并进行心理访谈,开展心理团训,循序渐进的帮助其进行心理减压,引导其走出误区。

(四)矫治效果

通过大队民警的不懈努力,王某转变了思想,踏踏实实融入到戒治生活中,积极努力参加学习、康复训练和康复劳动。在民警的帮助下,通过其自身努力,王某熟练掌握了康复劳动技能,并在康复劳动技能大比拼中先后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她主动帮助组内康复劳动效率低的戒毒人员,向她们传授劳动技巧,使其所在的小组康复劳动成果突出。

迈向新生的王某在队里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李某刚入队时和王某的情况相似,为了逃避强制隔离戒毒吞食异物,更无心参加康复训练和劳动。王某知道相关情况后主动提出帮助大队民警做好李某的工作,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帮助李某摒弃侥幸心理,投入到正常的戒治生活当中。同时,王某经常主动汇报思想情况,积极和民警进行沟通。积极帮助班内年龄大、有困难的戒毒人员,得到了民警和戒毒人员的一致好评。民警在王某出所后的三年回访中经了解到,王某谋得了一份超市收银员工作,未发现吸食毒品。

【案例思考】

女性戒毒人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当中的大多数都会被这样那样的疾病所困扰,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经历。虽然在生理、心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真正导致他们吸毒违法的具体原因又是千差万别的,有着其特殊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民警不仅要紧紧围绕戒毒人员的共性开展教育挽救,更应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来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一)要细致观察,找到症结所在,及时开展教育。戒毒人员因社会经历、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生理心理个性特点等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民警首先要通过个别谈话摸清基本情况,找到症结所在,根据掌握的资料对症下药,逐条解决问题。

(二)要有针对性,细化教育内容,突出因人施教。要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针对戒毒人员个体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而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手段进行教育转化,凸显因人施教、以人为本。

(三)要循序渐进,强化教育过程,突出灵活特点。戒毒人员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凸显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民警在开展教育矫治工作时,及时深入了解其现实表现,根据其具体情况灵活地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帮助每一名戒毒人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