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边城监狱服刑人员孙某某的矫正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孙某某,男,1984年8月出生,安徽省人,大学本科文化。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人成长经历
孙某某自幼家境殷实,是家中独子,父母对孙某某较为偏爱并寄于厚望。孙某某从小学习成绩优秀,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学习经济管理。2008年大学毕业后,孙某某应聘于上海一家投资公司。2015年,孙某某到南京公司就职并成家。同年,孙某某和妻子合开了一家儿童服务中心。2020年6月至8月间,孙某某对被害人多次猥亵而犯罪入狱。
(二)入监改造表现
孙某某入监后,自认为患有肠癌(术后)符合保外就医条件,幻想有朝一日能因此逃避监内服刑改造。常以身体有病为由抗拒学习教育、劳动改造。平时与他犯沟通较少,加之自理能力不强,内务卫生较差,与监舍罪犯矛盾突出,感觉受到排挤。得知保外就医无望后,情绪一度低落。心理测示结果显示,孙某某内心敏感多疑,敌对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控制能力差。2021年3月中旬,民警对孙某某床铺检查时发现其书写的一封遗书。
(三)教育矫治的难点
1.疾病影响,孙某某自2019年患病后,变得敏感、偏激,态度消极,在家治疗期间精神空虚,沉溺于暴力色情影视、游戏中,三观严重扭曲。目前病情虽然稳定,但孙某某担心在监狱改造会导致其病情恶化,内心抗拒服刑改造。
2.性格内向,孙某某自小受到家人宠爱,形成自私、固执的个性特点。性格内向,不愿和他人交流,人际关系较差。逆反心理强,对民警的日常管理较为抵触。
3.负罪感强,觉得对不起家人,内心脆弱敏感,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我解脱欲望强烈。
(四)预期矫正目标
1.强化法律法规教育,扭转错误认知,认清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性,促其认罪服法。
2.改变歧视民警心理,适应监内改造生活,增强规范意识,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3.消除自杀念头,树立改造、生活信心,为平安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五)矫正措施
1.真诚帮助,拉近距离。人性化处置,稳定其情绪,促其“定心”。通过个别教育,从聊日常话题入手,了解掌握孙某某内心真实想法。孙某某比较担心在监狱里得不到及时检查治疗,延误病情危及生命安全。为使孙某某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在监狱改造,民警定期安排孙某某进行肺部检查,利用社会专家到监狱坐诊机会,帮其申请肠镜检查。通过检查,知道病情稳定后,孙某某如释重负。监区民警还积极与孙某某父母、职能科室沟通,为其解决药品问题,增强了孙某某内心的安全感。孙某某看到民警、家人为自己奔波,内心感受到关爱,主动找民警汇报思想表达感谢。
2.耐心引导,促其自省。针对孙某某偏执的性格,对其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教育。民警在个别教育时刻意从孙某某感兴趣的时政、金融等方面的话题切入引导,耐心倾听,随时掌握孙某某的思想动态。通过交流拉近心理距离后,鼓励其参与“内视观想”活动,围绕“家人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家人做了什么,我能为家人做什么”,引导其自省反思。监狱心理矫治民警针对性地对其存在的性格偏激、思想消极、认知偏差等不健康心理进行矫治,引导孙某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正视自己所作所为给家庭带来的伤害,主动向家人认错,争取家人原谅。在民警耐心细致教育引导下,孙某某在书写的家书中,向家人忏悔了自己的错误,表达了愧疚之情。
3.细致关怀,导入正轨。一是通过社会支持系统,重塑孙某某的家庭归属感。孙某某入狱以后,妻子一直未来探视,对孙某某十分痛恨。孙某某虽然思念妻子和女儿,但所犯罪行不仅害了自己,还影响了妻子事业,让家人蒙羞,心想联系家人又无颜面对,内心非常纠结。民警得知孙某某想法后,与孙某某妻子取得了联系,告知她孙某某在狱中的表现和其内心矛盾。看到孙某某目前的转变,其妻虽然仍痛恨孙某某的所作所为,但考虑到孩子对孙某某感情,愿意给孙某某改过机会,缓解了与其的隔阂。孙某某妻子答应来监会见,会见期间,民警向孙某某妻子介绍了其改造生活情况,肯定了取得的进步,希望家人多给予鼓励,帮助其浪子回头,重新做人。孙某某感谢民警安排家人帮教,表示今后一定好好表现,不辜负民警的关心帮助。二是发挥所长,改善人际关系。针对孙某某人际关系差,集体归属感不强的问题,民警利用其特长,在监区开展“经济半小时”大讲堂活动,由孙某某担任讲师,向监区罪犯讲授经济常识和投资理财知识,在罪犯中引起广泛好评,有效改善了与他犯的人际关系。
4.宽严相济,巩固成果。一是严格要求,引导孙某某走上改造正轨。由于孙某某内心敏感,情绪受外界影响易波动,民警对孙某某改造轨迹做好教育管控留痕,对其监规纪律执行、内务卫生情况、劳动任务完成等及时考核兑现,让其明白监狱既有人文关怀的“宽”,更有监规纪律的“严”。二是积极关注,防止反复。监区安排专职民警对孙某某做好跟踪教育引导,遇有孙某某思想波动、情绪变化时,民警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化解,做到问题不过夜。三是因势利导,巩固成果。教育过程中民警针对孙某某对家庭亲情的渴望,多次与其妻子沟通,利用家庭亲情力量的感召,促使其树立信心,积极改造。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教育矫治,孙某某改造表现稳定,改造态度积极向上,与他犯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孙某某表示要通过积极改造来洗刷罪过,获得家人谅解,回归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教育既不是空洞的讲道理、谈政策,也不能一味强调规范执行,必须多措并举引导罪犯认罪悔罪,真心悔过,才能促其逐步走上改造正轨。一要知己知彼,为教育对象“画像”。通过查阅档案、谈话、耳目汇报、日常视频监控等多途径了解教育对象,对他的言、行、心理、认知等综合画“像”,做到心中有数。案例中,孙某某认知偏执,性格内向,脆弱敏感,由高薪白领坠入阶下囚心理落差极大,加之病情原因导致其抗拒服刑,对司法机关的抵触,对未来前途的悲观,促使其产生自杀的念头。只有掌握其个性心理特征、背景经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二要破立结合,给教育对象“立规”。本案例中,首先要纠正孙某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不认罪的思想,通过法律知识、监狱政策的宣传,促使罪犯主动认罪、悔罪,自觉接受监狱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给罪犯立规导行,量化考核。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宽严相济,让其体会到点滴进步,从而不断巩固阶段成效。三要兼顾攻心,帮教育对象“塑心”。多数罪犯存在性格缺陷或各种心理问题,单纯教育很难达到治“本”目的,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找出存在的“病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本案例中,针对孙某某敏感、偏执、消极的心理问题,心理矫治师及时采取了心理干预措施,有效弱化了孙某某偏执、消极的心理,孙某某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接受民警的教育引导,实现了由心理不健康向心理健康的转变。四要人文感化,促教育对象“回首”。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细致观察,与其深入交流,给予真诚关怀,是拉近其同民警心理距离的有效手段。同时,亲情感召更是融化教育对象心理坚冰不可替代的力量。案例中,在民警的安排下,孙某某担任讲师,既改善了人际关系,更增强了改造自信;妻女的原谅让孙某某悬着心又再次放了下来。正是由于家人的感召、监狱民警的人文关怀,让孙某某能够浪子回头,重新燃起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