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自伤自残行为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王某,男,福建霞浦人,2003年出生,因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7个月, 2019年2月入所。王某入所后不适应监管改造环境,觉得刑期漫长,且为自己犯罪连累家人而惭愧,产生自己一无是处的极端想法,留有遗书,并做出自伤自残的极端行为,陷入心理危机。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⑴成长过程
王某从小父母离婚,其判给父亲,因为父亲长期四处打工,所以实际上由奶奶抚养长大。母亲在离婚后偶尔有与王某打电话,但是学习等事情基本不管。王某自小学习成绩较差,初二就辍学在家。王某辍学后沉迷于网络,后结交了社会的不良青年,后因为强奸罪入监服刑。
⑵心理测量结果
SCL-90心理测试显示王某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这几个维度的均分都超过2分,显示王某情绪波动易变,在挫折面前烦躁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有较强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王某的SAS(焦虑自评量表) 测试报告得分为65分,表明其存有中度焦虑情绪;其SDS测验(抑郁自评量表)测试报告得分为63分,为中度抑郁。
2.入监改造表现
管理民警反映王某自入监以来,适应能力较差,规范、歌曲、违禁品知识等掌握地比较慢,性格自卑,孤僻,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心理承受能力差。入监后民警发现其写给家人的三封信件中均发现写有“我已经回家了,我对不起你们”的可疑文字,后在其储物柜中发现一小包洗衣粉,但民警询问洗衣粉的来源时,王某突然从洗衣粉袋中抓出一撮洗衣粉往嘴里送,被制止。
3.心理行为表现
结合心理测评和日常观察,王某情绪消沉,但说话较为流畅,能明确描述自己的内心感觉及所思所想,知、情、意是协调一致,主客观世界统一,有自知力,并没有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其心理行为表现为入所后对监管改造环境不适应,表现为规范、违禁品知识等掌握地比较慢,产生自卑、无用感、抑郁等不良情绪,陷入心理危机,写信与家人告别,并做出伤自残行为。
4.教育矫治的难点
王某的问题为以抑郁情绪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理由如下:第一,引起王某心理问题的现实事件是被捕后对于拘禁环境的不适应,对王某的刺激较大,王某由此体会到自卑、抑郁等强烈不良情绪;第二,从产生心理问题开始,王某的情绪困扰已经近两个月;第三,已经严重影响了王某的日常改造生活甚至使其产生轻生念头;第四,反映对象已经泛化,王某由对背诵规范等的焦虑,泛化到对未来改造的焦虑,并产生抑郁情绪。
5.矫治方案
第一阶段:保证被干预者安全,建立干预关系,签订自伤自残干预契约。
第1次咨询
目的:建立干预关系,引导王某宣泄倾诉。
矫治民警在谈话室与王某单独会谈。王某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为了使王某放下心理戒备,产生信任感,矫治民警发挥热情真诚的态度,并运用积极关注、共情、中立不评判等原则,倾听其倾诉。 矫治民警对王某的现实困境表示理解,让他相信来自外来的帮助能帮助其应对面临的困境,至少心理矫治民警是很真诚地帮助。咨询结束其约定下一次咨询的时间,并签订自伤自残干预契约,做好心理测试。同时与管理民警交流,希望民警安排好监控,不要让其独处,保证其人身安全。
第二阶段:澄清王某遇到的问题,制定干预目标,激发其配合意愿。
第2次咨询
目的:引导王某将其极端行为纳入解决问题(适应监狱改造环境)的框架,调动其咨询配合度。
矫治民警与王某咨询关系稳定的情况下,与王某一起梳理其遇到的问题:对规范学习、队列学习的不适应;觉得对不起家人;觉得无人关心,经常被人批评。同时引导王某将其极端行为纳入解决问题(适应监狱改造环境)的框架,使其意识到不适当的解决模式(自伤自残行为)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使自己受到更严密地管控(比如现在其一言一行连睡觉都在三互小组的监控当中),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引导其发现自身意志力薄弱,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增强其配合心理干预的意愿。
第三阶段: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第3次咨询
目的:引导王某进行心理放松,重构社会支持系统。
矫治民警通过想象治疗技术 “内在的安全岛”引导王某进行心理放松,引领其想象一个只有自己才能到达的安全和舒适的地方,让其具体想象的场景的布景,并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矫治民警要求其每天都复习一遍,帮助其在情绪波动时安定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该求助者管教民警多次找其谈话,因其家人没有接济,在日用品上予以支持,同时安排两位心理互助员与其交流,多安排其参加集体活动,使其感受都来自民警和同改的支持,使其更快得适应监狱环境。
同时鉴于王某奶奶对其较为关心,且其与父母虽然平时交流不多,但是仍有亲情挂念,矫治民警建议管教民警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充分利用家庭帮教来促使其好好改造,重构其社会支持系统。
第四阶段:根据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整合王某内心资源,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第4次咨询
目的:整合王某内心资源,提高自我认同。
鉴于王某缺失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自卑感强,矫治民警借鉴积极心理学“个人优势测评”方法激发王某挖掘内在心理潜能,帮助其重建自信,找回自我。“个人优势测评”更像一种指向性的谈话,矫治民警有意引导王某去谈论他自己最好的体验、他的乐趣、最成功的经验,内心深处渴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等等;谈话的内容涵盖了王某的过去、现在情绪、想法和行为上的积极体验,并引导其憧憬未来,从而在他们自己身上寻找“优势”,重建积极的自我,以下是咨询片段摘录:
矫:你认为自己这辈子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什么?
王:初二没有读书后,没有读书后,有一段时间,在一个远房亲戚开的蛋糕店里面的学习制作蛋糕。刚开始亲戚教得比较快,我没有听懂,浪费了很多奶油,后来我在抖音和B站上看了很多视频,慢慢看,慢慢琢磨,后来就做得很好了。
矫:想起这个事情,我感觉你很开心。
王:是的。
矫:那个时候你觉得身上有哪些比别人优秀的地方。
王:好学、爱动脑吧。
矫:除此之外呢?
矫治民警接着围绕“当你处于最佳状态时,你在干什么?”、“什么会让你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你?”、“你对未来最大的期待是什么?”等话题打开王某的话匣子,去谈论什么让他充满能量、精力充沛,什么让他有存在的真实感等等,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正面能量的挖掘上。
第5次咨询
目的: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矫治民警通过管教民警了解到,随着民警对其的关心与指导、家人与其取得联系,王某渐渐适应监狱环境,情绪得到稳定。矫治民警引导王某用分散性思维来解决当前的问题。问他:“如果你开始适应改造环境,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鼓励他异想天开,对其的想法表示鼓励。王某说出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跟同改处好关系,从他们身上找到支持和帮助等等,最后告诉王某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冷静下来,多去向同改和警官交流,会发现周围有许多方法可以采取,而并非通过违规、消极等待等不理性方式对待,反而影响自己的改造前程,得不偿失。
第五阶段:根据危机干预模式之认知模式,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培养王某积极的思维方式。
第6次咨询
目的:接受情绪ABC理论,了解自身不合理情绪。
矫治民警将咨询重心转移王某认知模式的调整上。矫治民警通过举例使王某接受合理情绪疗法核心理论ABC理论,接着帮助王某领悟自身之前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根源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接着矫治民警与王某一起分析其先前的轻生念头主要是因为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引起。并布置家庭作业,让其回想自己曾经还有哪些不合理信念。
第7次咨询
目的:用合理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
矫治民警回顾上次咨询中的情绪ABC理论及不合理信念,结合其家庭作业,应用《合理情绪治疗自助分析表》引导王某用合理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其中是对一种不合理信念的分析和辩驳。
合理情绪治疗自助分析表 |
|
A诱发性事件 |
对环境不适应、被人批评 |
B非理性信念 |
我很差劲,现在又不适应监狱,被批评,命好苦(以偏概全、糟糕至极) |
C情绪反应 |
活着没有意思,与其一直受苦,不如去死! |
D理性信念 |
我也有成功的时候,我现在刚到监狱,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觉得困难,随着我慢慢熟悉,就不会觉得苦了。 |
E新的情绪反应 |
寻找克服的方法。 |
第六阶段:结束心理危机干预。
第8次咨询
目的:回顾咨询历程,结束咨询。
经过近两个月的咨询,矫治民警感觉王某的状态有较大的改善,矫治民警与王某一起回顾咨询历程,对王某的表现表示鼓励,希望王某把认识到的学到的新的适应方法应用于以后的改造中去,让其明确无论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周围人中都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双方商定,结束危机干预。矫治民警给王某颁发心理成长证书,通过仪式感形式,鼓励朱某把咨询中所学应用于以后的改造中去。
预期矫治目标
近期目标: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平稳过渡危机,缓解王某的焦虑抑郁情绪,激活改造信心。
远期目标:学会在改造生活中运用从咨询中习得的理性思维,来处理应对问题,促进自我成长。
【教育改造成效】
王某自述咨询后,现在没有自伤自残的念头了,民警对其关心,同改也很照顾,家人也与之联系上。自己对当初的行为感到后悔和惭愧,在咨询过程中,自己学会了很多,比如不合理信念,自己在以后情绪不好的时候会主动地自省是否陷入了不合理思维中。管理民警反映王某咨询后,没有再出现自伤自残行为,与他人人际交往也较为融洽。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心理危机状态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意味着‘机会’,罪犯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在另一个方面,也是改造罪犯的一个良好的契机。作为矫治民警面对处于心理危机的罪犯,一方面要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运用积极关注、共情、中立不评判等原则,帮助罪犯宣泄情绪;一方面也应帮助罪犯改变思维方式,发现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代之以理性和自我肯定,从而去除错误认知,建立合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