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让法治思维普照高墙“最后一公里”——探索集中关押模式下的限减罪犯“四步”教育法

让法治思维普照高墙“最后一公里”——探索集中关押模式下的限减罪犯“四步”教育法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限制减刑罪犯(以下简称限减罪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人民法院根据我国有关刑事法律的规定对累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等八类罪犯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所做出的刑事判决中,明确规定对其限制减刑的罪犯。限减罪犯具有刑期长、主观恶性大、犯罪手段暴力残忍、心理脆弱、悲观失望、改造转化难度大等特点,是危险等级最高且改造难度最大的一类罪犯。2011年,福建监狱在建阳监狱成立全国第一个限制减刑罪犯集中关押监区,为探索限减罪犯的关押和教育模式,限减监区逐渐总结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集中关押模式下限减罪犯“管得住、聊得来、引得巧、教得好”的“四步”教育改造方法。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管得住,让限减犯遵规守纪

管得住是基础和前提。限减监区借鉴枫桥经验,着力把好风险源头关、预警关、管控关和责任关,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力确保监管秩序稳定。一是推行精准网格化管理制度。将罪犯生活监舍、学习教育场所、习艺车间划分为若干区块层级的网格,每个网格指定专职民警,明确职责,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得到最快的响应、最优的处置、最好的效果。近三年来,累计开展各类预案演练近百次,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近百个。二是推行民警责任管理制度。根据监区执勤警力、民警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等情况,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科学划分,明确责任民警掌握基本情况、狱情信息、个别谈话、集体讲评、管理职责5个方面职责,及时了解、妥善处置罪犯诉求矛盾。三是推行罪犯矛盾调解员制度。建立罪犯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在每个监舍设立罪犯调解员,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在民警的指引下,赋予参与调解的职责。通过身边人化解身边事,第一时间调解矛盾纠纷,报告信息动态,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监舍,大事不出监区,矛盾就地化解”。制度推行四年多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

二0二一年七月的一天,殷某两次进入监舍卫生间洗澡,异常行为被同监舍网格员发现,经责任民警视频巡查、监区集体分析研判,民警在殷某个人使用牙膏管中发现一根长约30厘米的细铁丝,其中的一端已被磨尖。原来殷某自感罪重刑长,加之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产生了厌世轻生的念头,企图预谋自杀来逃避改造。“网格化管理+矛盾化解+罪犯调解员”的“高墙枫桥经验”,有效防范了一起监管安全险情。

(二)聊得来,让警囚之间有共同语言

聊得来是技巧和突破。限减监区民警通过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一摸二看三谈”的个别谈话经验,让民警了解罪犯,罪犯信任民警,建立健康警囚关系。一是摸清底子。充分了解谈话罪犯的“过去、现在、未来”,掌握限减罪犯的基本情况、改造表现、性格特点、人际交往、兴趣爱好、个性需求等方面信息,从而抓准问题、有的放矢。二是看准时机。监区民警全部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能深入研究罪犯的现实态度及表现,探寻其心理变化的轨迹,确定谈话主题,思考切入方式,预测谈话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避免罪犯抵触、防御或恐惧心理出现。三是谈出实际效果。以个别谈话为方式,以温暖关怀为手段,以心理矫治为途径,以感化改变为目的,无论是表扬谈话、鼓励谈话、说服谈话还是批评谈话等,建立共情共鸣,使罪犯沐浴在积极改造的春风里,以良好的心态奔向新生的明天。

郭某入监前曾因建房采光问题与邻居产生纠纷,一度怀恨在心。通过个别谈话、学习法律、走访了解,民警向郭某详细解释民法中关于相邻权的条款,牵线帮助郭某与邻居签署谅解协议。郭某也放下报复执念,认真踏实改造,主动现身说法。民警巧借郭某案例,开展集体讲评,引导监区罪犯学法守法。限减监区常年组织开展集体学习、教育培训,将抽象的法律条文,附加真实的案例、平实的语言,在罪犯中开展普法宣传,增强罪犯的认罪悔罪意识,踏实服刑改造。

(三)引得巧,让罪犯日趋向上

引得巧是关键和重点。通过合理有效教育循序渐进引导罪犯认罪、悔罪、赎罪,积极向上向善。一是巧用制定小目标。率先试点推广使用《罪犯改造周记录本》,科学设计心情晴雨表、周改造表现自评、改造事件记录(含学习记录、心得体会、与他人关系、亲人联系和对警官说的话等)、月改造小结板块,配置名言警句、改造常识、寓言故事、励志图片等激发罪犯改造积极性的内容,责任民警每周收集查阅,每月撰写改造寄语。二是巧用奖惩措施。用好用活分级处遇举措,紧扣限制减刑罪犯刑期长、改造难度大,普遍关心狱内消费、劳动报酬等心理,实行“非宽即严”管理措施,把罪犯处遇与日常改造表现挂钩,对表现好的进行奖励倾斜,充分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三是巧用互助监督。根据劳动现场、监舍等场所的实际布局和座位编排情况,印制“罪犯互监组管理示意图”,制作标识牌,促进罪犯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郑某,其父亲也同在监狱服刑,其母亲罹患癌症。2021年,当他打电话回家时,家人告知他受害人的母亲也患绝症,使其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监区民警得知后,安排他与父亲见面,鼓励他将劳动报酬用来给母亲治病。他的第一条赎罪小目标就是好好劳动,不但寄劳动报酬给母亲,而且也要寄点钱补偿被害人家属。当郑某的第一笔劳动报酬钱款寄出后,他心安了不少,仿佛太阳驱散了乌云。民警引导罪犯立下小目标,定期批阅罪犯改造情况、及时调整改造方法,有的罪犯小目标是积攒劳动报酬买一把电吉他,有的是每年学会几首歌,有的是为了赎罪每年给受害人寄点劳动报酬作为补偿等,限减监区在满足罪犯改造成就的同时,引导罪犯坚定改造信心,争取改造好成绩。

(四)教得好,让罪犯口服心服

教得好是核心和目标。限减监区通过总结“正心三法”,实现以文育人,以技树人,营造和谐狱园。一是凝聚改造正能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思想教育范畴,每年常态开展“践行孝道、感悟生命”“爱我中华、奋发改造”“崇德感恩、回报社会”和“弘扬精神、传承美德”等四季主题教育活动,涵养罪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周三和周日,以监舍为单位,安排一名罪犯演讲身边正能量的改造故事。通过让罪犯自己做、自己说,传播正能量,树立公心正气。二是搭建亲情纽带。发挥亲情帮教作用,重新联结罪犯的亲情纽带,组织开展罪犯家属“万里帮扶大走访”等活动,对长期无会见无接济的罪犯家庭进行走访,拍摄走访视频,传递亲人叮咛,激发内生改造动力。三是打造监区文化。借助全省监狱网络教育电视台、罪犯教育专网平台,广泛讲解、宣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搭载朱熹故里文化名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培训中心及“建盏”和“建本”工作室,分类成立娱乐型(如音乐书法)、知识型(如读书看报)、实践型(如相声小品)兴趣培训班,提升罪犯自我教育功能,形成狱内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陈某出生在偏远乡村,20岁时,伙同他人抢劫并杀害亲外婆,被判处死缓。服刑6年来,家人不肯原谅他,从无探望或信件往来。针对陈某情况,民警多次给陈某家打电话无果后,通过当地的司法所找到村委会,再找到村小组,一次、二次、三次......经过民警三年八次的家访,陈某母亲终于选择原谅儿子。曾经想早死早解脱的陈某在监区民警的引导下,变得格外积极,向往新生。

【教育改造成效】

实践证明,确立以“四步教育法”为教育改造主线,辅之以常规教育,是对限制减刑罪犯进行教育改造较好的模式之一。通过“四步”教育法综合施策,限减监区始终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限减罪犯,努力做好每一名限减罪犯教育改造工作。2011年来,始终保持监狱安全无事故,罪犯的守法守规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罪犯的引导和教育的过程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民警做到长期引导、教育,从而不断拓宽罪犯的心理空间,实现彻底改造罪犯的目标。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