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丁某的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丁某,男,1981年8月出生,河南人,小学文化。因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开设赌场罪于2015年11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2018年8月调至我监狱服刑。
疫情防控期间,丁某在3月2日与母亲的亲情电话中得知2月29日凌晨4点左右,父亲因心脏病发不幸去世,当时情绪非常激动,痛哭流涕,回小组后情绪持续低落,吃不下饭,晚上睡觉辗转反侧,也不愿意搭理平时关系还不错的服刑人员,经常回忆父亲,痛恨自己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家中只有年迈的母亲照顾幼小的儿子,内心非常焦虑和抑郁,在随后的心理测试中显示有重度焦虑和中度抑郁,劳动上心不在焉,多次出现质量问题被点出。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人成长经历
丁某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初中辍学后服兵役2年,之后在本地个体经商。与社会不良人群接触,逐渐形成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仗着自己服过兵役,身体素质好,从打架、赌博开始,逐步发展成网罗刑释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伙同他人控制当地赌场,制造、贩卖毒品,以暴力、讹诈、滋扰等方式威胁他人取得经济利益,一步步走上了黑社会性质犯罪道路。丁某有前科,2007年12月因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窝赃罪被判2年6个月,于2010年1月释放,减过刑。
(二)入监改造表现
丁某在调入乔司监狱服刑期间,没有发生违纪违规事件,服从民警管理,完成劳动改造任务,改造月考核分处于全监中游水平。
(三)教育矫治难点
1.性格极端唯利是图。丁某读书阶段是校园的“问题学生”,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自我,唯利是图不考虑后果。丁某服完兵役后,多年来混迹于赌场、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与游手好闲人员整日相处,趣味低下,心存“大不了到牢里去呆一阵”偏激思想,团伙犯罪性质恶劣,前后两次犯罪都是涉及参加黑社会组织,缺少对法律的敬畏。
2.社会支持系统差。丁某本人因自身问题与妻子感情破裂导致离婚,父亲近期因心脏病去世,家中只有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儿子,家庭负担大。而之前与丁某打交道的更多是一些“酒肉朋友”,丁某入狱后,之前的这些人就没有了关心和联系,无法给与丁某丝毫帮助。
3.应激反应严重。亲情电话后,丁某行为举止异常,出现情绪和睡眠障碍,对日常改造产生了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僵化,劳动质量明显下降。
(四)预期矫正目标
1.稳定情绪,消除应激反应。化解紧张焦虑情绪,缓解睡眠障碍,促进与他人正常交往,促使其安心改造。
2.矫正认知,提高法律意识。针对其两次犯罪事实,深入分析和矫正错误认知,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3.树立希望,提高改造信心。针对丁某社会支持系统差的问题,深入了解丁某人际资源,通过亲情帮教,提高丁某改造信心。
(五)矫正措施
1.科学评估,加强危机干预。针对丁某出现的状况,监区对丁某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及时启动评估。一是组建危机干预组,由监区领导、包干民警和心理咨询师组成,负责对丁某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干预。二是建立“一人一策”专档。建立干预专档,通过查阅档案、日常考核情况、调取心理咨询报告、个别访谈、周围人访谈等方式,全面收集丁某日常改造表现和亲情电话后的思想行为表现。三是集体分析研判,危机干预组综合各因素,对丁某进行前后改造对比分析、性格分析和症状分析,作出从情绪、认知、家庭关系三方面加强危机干预决定。
2.心理疗法,稳定异常情绪。针对丁某近日情绪极不稳定的情况,应用心理疗法帮助丁某稳定情绪。首先,由心理咨询师引导丁某觉察自身情绪变化,通过2次心理干预,丁某能以“旁观者”心态重新认识到自身处在消极情绪困扰。其次,针对丁某缺少合适调节情绪方法的问题,应用“稳定化技术”中的蝴蝶拍以及“正念减压”疗法进行2次练习,丁某情绪有了明显好转。三是待丁某稳定情绪后,帮助丁某分析本次异常情绪的原因,探讨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启发丁某进行理性思考。
3.认知矫正,提升法律意识。本阶段危机干预组一方面应用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技术针对丁某的认知问题进行矫正,另一方面通过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包教民警对其进行法律疑问解答。通过本阶段干预,丁某有如下认知矫正:一是破除了“憎恨父亲”的心结,丁某认为从小父亲没少打骂他,自己存在憎恨心理。但是通过此次事件,认识到父亲是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亲人。二是对自身错误认知形成了良好自我接纳。通过认知疗法,丁某意识到“大不了到监狱呆一阵”是一种错误认知,是一种缺乏“自尊自爱”意识的表现,从而导致了两次入狱,学会爱自己,激发内心积极动力,才能更好地生活。三是提升了法律意识,经过民警对法律疑问的专业解答,丁某对个体经营、婚姻等法律常识有了明显的提高。经过本阶段的干预,丁某的认知得到较大的转变,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4.亲情关怀,化解后顾之忧。本阶段危机干预组围绕帮助丁某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目标,监区领导联系丁某的母亲,通过丁某母亲开展亲情帮教。一是告知丁某母亲在上次亲情电话后,丁某的反常表现。二是告知近期民警对丁某所做的干预工作以及丁某的良好转变。三是针对丁某亲情方面的心结,希望丁某的母亲再做做思想工作,帮助丁某化解后顾之忧。干预组和丁某母亲制订了从父母感情、儿子成长和未来希望三个方面的具体帮教计划,由母亲对丁某进行沟通。本次亲情帮教精准有效,一是当母亲告知丁某,虽然以前父亲对其有打骂的行为,但是内心很复杂,有内疚自责也有恨铁不成钢,自丁某服兵役后,内心一直很牵挂,在临终前念念不忘儿子,丁某再次深刻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二是当母亲告知丁某目前其本人身体健康,能带孙子,还有住在附近的舅舅和舅母时不时来帮忙照料,儿子自己也听话懂事,丁某放下了担心的思想包袱。三是当母亲说希望丁某通过积极表现,照顾好自己,早日出狱回家团圆的时候,丁某坚定地答应母亲会好好改造。通过本次亲情帮教,丁某彻底去除了“心病”,“化悲痛为动力”,逐步走上积极改造的道路。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12天的危机干预,通过精准评估、对症施策、攻心治本的教育攻坚工作,丁某走出了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阴影,改造状态趋于稳定。
一是从丁某外在表现上看,丁某心态变得乐观积极,情绪变得稳定,在心理测试中焦虑和抑郁指标变为正常,未出现哭泣等行为,晚上睡眠质量较好,劳动上未出现质量问题。
二是从丁某内在认知上看,丁某通过认知矫正,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意识,培养了“自尊自爱”的自我意识和良好人际关系认知,以家庭亲情为基础激发积极改造的动力。
三是从周围人评价上看,其他服刑人员反应其融入了集体生活,管教民警反映丁某改造情况变得稳定,丁某余刑还有8个月,鉴于一贯以来的表现,还有减刑的希望。
四是从本次危机事件的影响上看,丁某本次事件前后的巨大变化同样也感染着身边的其他服刑人员,通过身边的鲜活例子,监区服刑人员纷纷感受到改变的巨大力量,进一步树立了积极改造的信心,监区改造秩序进一步得到了稳定。
通过对丁某成功的危机干预案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特殊时期需要强化处置。新冠疫情容易给服刑人员带来恐慌、焦虑情绪,如果有家庭发生变故,给服刑人员带来的心理冲击比平时更加巨大,如果不加以重视,轻者导致服刑人员本人消极改造,重者导致自杀自残等监管安全事故的发生,丁某心理危机的成功化解,有赖于监狱高度重视,及时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组,通过准确评估、精准施策、有力落实,最终促进了丁某的内心转变。
二是危机干预需要寻根溯源、对症下药。危机发生后,丁某情绪和行为失常只是外在表现,危机干预不只是稳定服刑人员表面的情绪和行为,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从当事人的过往经历、性格因素、人际关系等方面收集信息、分析研判,挖掘当事人内心症结,才能真正化解危机。
三是善于抓住危机实现“心灵改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服刑人员恶习深重,其内心顽固的错误认知和不良习性已经成为其人生的一种“常态”,平常的改造手段很难触及其灵魂,而危机事件的发生,虽然导致了服刑人员发生异常情绪和行为,但是也说明了其内心深处的“犯罪人格”也受到了扰动,监狱民警善于抓住这一丝扰动,发挥“一人一策”攻坚转化手段,综合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和方法,一定能促进服刑人员转变认知、促进人格成长,进一步提高服刑人员“心灵改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