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服刑人员蔡某的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蔡某,女,1998年8月出生,上海人,初中文化。2015年蔡某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1500元。缓刑期间内,蔡某多次故意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拒不改正,情节严重,司法机关依法对其撤销缓刑,予以收监,2016年8月入蔡某入监服刑。入监后,蔡某改造表现一直不好,多次违反监规纪律,后因不服管教调入严管小组进行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蔡某自小父母离异,父亲工作忙,经常不回家,母亲对其也不闻不问,实际上是由奶奶将其抚养长大。父亲的暴力、继母的讥讽和同学的嘲笑,在蔡某的幼年时期留下了阴影,导致其不断离家出走。后来虽然蔡某以高分考入中专,但由于经常早退、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大打出手,最后被学校劝退,彻底离开了校园。
(2)社会经历。离家出走的经历,使得蔡某结识了不少社会青年,并在花花世界的诱惑下,整日出入声色场所,被中专学校劝退后,蔡某靠小规模的敲诈勒索过活。在蔡某的意识当中,家只是伸手要钱的地方,有“朋友”的地方才是家。最终,由于漠视法律,蔡某伙同他人一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直至被捕入狱。
2.入监改造表现
不良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蔡某青春期的偏执、叛逆,她畏难怕苦,好逸恶劳,固执倔强。入狱服刑后,蔡某持续逃避劳动生产,经常完不成生产任务,行为随意,并多次顶撞民警,后调入严管小组进行改造。
3.心理行为表现
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16PF)心理测试报告显示:蔡某思维不敏捷,知识面不广,学艺不精;抽象思考能力弱;学习和理解能力不够强,不能“举一反三”,不擅于做智力测验;依赖别人、需要集体的支持以维持其自信心;个性易波动,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对支持者在行动上常适应其需求,为获取他人的欢心会事事迁就。性格和压力测试显示:蔡某对压力较为敏感,承受能力差,易过激。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测试表明:蔡某对未来充满期望,并且愿意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4.教育矫治难点
(1)性格因素。蔡某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缺乏父母关爱而导致其心生怨愤,叛逆心理较强,性格偏执,爱钻牛角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民警可以明显感觉到蔡某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又很容易表现出自以为是、无理取闹的过激行为。
(2)家庭因素。蔡某很少与家人联系,父亲由于对其极其失望也较少来监接见,只有奶奶偶尔来监探望。由于家人不愿信任她、接纳她,日常改造中,蔡某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明显。
5.矫治方案
为快速引导蔡某走向正常的改造轨道,民警在其调入小组后采取了如下矫治措施。
(1)严格纪律管理,加强行为引导。为了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也为了调动蔡某的改造积极性。在对小组严格纪律管理的基础上,民警在轮值员的人选上,有意选择了让蔡某暂时担任轮值员。这一决定让监组其他服刑人员颇有微辞,也出乎了蔡某的意料,从来没有想到主管民警会将如此“大任”交给她来做。兴奋感和责任感促使蔡某想把这个工作做好,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她特别用心的去做好轮值员的各项工作,并无形中锻炼了个人的组织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促使其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和检讨。一个月后,民警在小组生检会上,指出了蔡某的努力和不足并更换了轮值员,又把卫生员一职交给蔡某,让她继续为小组服务。蔡某并未对此感到沮丧,她在发言中将换岗首先归因于自己能力欠缺,并体会到轮值员不容易,自己以往对轮值员的不礼貌是不对的,而且保证自己在担任卫生员期间,会继续努力。年终,在小组和蔡某共同的努力下,小组被评为监区卫生先进监组。
(2)逐步提升个体要求,强化正确改造意识。蔡某担任小组轮值员后,各方面自我要求有明显提升,劳动生产进步较多,但并不稳定。在劳动场所,蔡某先后因不同原因被扣分多次,每次民警都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也鼓励她不要放弃原定改造目标,学会归因,并寻找改进方式。蔡某在劳动生产方面也逐渐地走在了监组的前列。
民警趁热打铁,让她重拾过去画画的兴趣爱好,参加素描班学习,管区组织绘画比赛时,民警鼓励她积极参与。在艺术考级时,蔡某报考了三级考试。那段期间,她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画画练习,最后顺利取得证书。蔡某读中专时,曾学习韩语。民警利用她的这一优势,为她借来了监区图书室的韩语教材,并为其下载韩语自学视频,让她能够重拾韩语。她感动于民警为其所作的努力和帮助,自己也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改造生活。岁末,蔡某带领小组其他服刑人员一起用韩文表达了对警官的感谢和新年祝福。
(3)加强亲情帮教,增强新生动力。为加强亲请联系,民警多次通过集体接见和电话与蔡某父亲和奶奶进行沟通,了解蔡某过去的表现和家人对她的态度。蔡某父亲虽未放弃蔡某,但在沟通上始终存在心理障碍,其曾在会见过程中亲口告诉蔡某,宁可要一个傻孩子,也不希望有一个不断闯祸的女儿,并始终将蔡某与小女儿作比较,这让蔡某的内心很是自卑、愤怒。民警发现这一情况后,一方面主动做蔡某父亲的思想工作,让他尝试改变沟通方式,发现蔡某身上的长处;另一方面,加强对蔡某的教育,每次接见,父亲大老远赶来,她虽有感动和愧疚,但也仅是停留在听教育的层面,所以民警让其尝试主动向家人汇报改造成果,学习进度等。后来,家人在听到她的变化时,第一次给了蔡某肯定,并鼓励她好好表现,蔡某欣喜地在周记中写到父亲变了,让她感觉到了温暖。至此,陈某与家人的关系逐渐拉近。
(4)加强思想引导,做好心理干预。对于未成年服刑人员,提前做好思想引导很重要,因为一些行为和后果,完全可以通过先期的引导和梳理来避免。针对蔡某的性格特点,民警除了告诉她在狱内的相关权利义务,还告诉她如果遇到心理上的困惑可以主动找警官诉说,并鼓励她投递心理咨询卡片求助心理咨询师。蔡某在小组改造的这段时间,虽有过一般性的违纪,但她不再与他人发生肢体或言语上的冲突,遇事更多的是容忍。在对民警的态度上,也从一开始的敬畏到现在的敬重。蔡某平时闲时会主动找民警聊聊最近的变化,也会在迷茫的时候,投递心理咨询卡片,主动寻求帮助。
6.预期矫治目标
(1)加强遵规守纪意识和行为养成,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2)建立亲情联系,树立改造信心,积极完成各项改造任务。
【教育改造成效】
1.矫治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矫治,蔡某对自己以往的罪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罪悔罪等级上升至三级,计分考评等级升至C级,劳动生产也平稳保持在每天超产半个小时左右,等级工也达到一等工的标准。同时,与小组他犯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还交了一些学习上的朋友,家人也期盼他早日回归家庭。
2.矫治体会
通过本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作为首次参加个教工作的民警,尽管一线管教经验并不十分丰富,初期难免会无所适从,但只要秉着“不忘初心,拯救灵魂”的信念,细心观察,精心施策,就一定会找到打开罪犯心门的钥匙。
(1)公平对待,严格执法。在日常教育中,民警要求小组服刑人员将多余时间用于习字、看书、练舞等,对于爱学习的服刑人员,进行好书推荐,或因势利导,充分发扬她们的特长和优点,因而小组的改造氛围较好。在管理小组时,公平对待每一人,关心每个服刑人员的需求,提升对民警的信任度。当小组服刑人员违纪时,民警都会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环境的浸染,更需要做到对每名罪犯公平公正,严格要求,张弛有度。
(2)注重细节,抓住机会。在对蔡某的个别教育中,民警利用值班和坐岗期间,观察其日常表现。当她困惑劳役提升不了时,民警告诉她要少与她人闲聊,她羞愧的低下头;当她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民警告诉她不要浪费时间在看言情小说上,她苦笑了一下,惊奇地说:“队长怎么什么都知道。”而她也在这样的监督方式中,慢慢地转变自己,学会正确地利用时间。其实对待未成年服刑人员,日常关心重在细节,抓住每一次谈心的契机,就能引导其走向正途,实现有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