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顽徒抗改造 真情触动悔自新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一、基本资料
(一)自然情况
罪犯于某,男,1984年11月出生,初中文化,吉林省柳河县人。曾因犯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二个月,2015年10月刑满释放。又因诈骗罪于2017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年底投改到通化监狱。
(二)犯罪事实
罪犯于某在2016年9月间,虚构能够承包工程,谎称与被害人合伙开发工程,假借需要打点部门领导,向被害人骗取8万元现金用于个人挥霍。
(三)改造表现
于某自入监以来,以身患皮肤病为由,经常不完成劳动生产任务,消极怠工。于2018年3月19日上午10时,在生产车间厕所内,用折断拖布杆对自己颈部扎刺进行自伤自残,抗拒改造,讲条件,威胁民警。
(四)心理及行为特征
于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个性偏执,疑心重,不易融入群体,性情反复无常。
二、分析原因
通过对于某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及现实改造表现情况等综合分析,总结出于某消极思想顽固、自伤自残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家庭的因素导致。于某自幼父母离异,缺少家教,亲情关爱缺失,服刑期间家人很少会见,导致于某对家庭关怀失望,处事冷漠。
二是于某的改造背景影响。于某曾因诈骗罪服刑,系累犯,劣根性强,具有反改造经验,对监规纪律及民警的管理选择性服从,自我意识突出,假借身体疾病为理由拒绝劳动,扰乱监规秩序。
三是国家减刑政策的调整。新修订的减刑假释政策调整后,对累犯减刑下浮幅度加大,于某消极思想膨胀,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并企图以自伤自残手段逃避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三、攻坚转化及实施步骤
于某被确定为顽固犯转化对象后,监狱成立攻坚组进行研讨,认真梳理,找准根源,分析对策,制订有针性的攻坚转化方案。
(一)营造氛围,奠定基础
想要转变一个人,首先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第一步由于某的专管民警进行情感沟通,通过教育谈话,日常关怀,进行真情感化。于某患有严重皮肤疾病,监狱积极为其外诊医治,专管民警没有嫌弃,主动帮其更换衣服、戴好戒具,途中于某喝水不便,民警便用瓶盖给其喂水,民警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感动了于某,眼泪情不自禁地在眼眶中打转,触动了于某的内心,为下一步攻坚转化打下基础。
接下来攻坚组协同监区领导,对于某的改造环境进行调整。首先调整了劳动岗位,使其接触不到生产危险品,避免自伤自残事件再次发生;其次调整监舍成员,实施正能量的“包围圈”,选用改造积极罪犯分批次调入于某监舍,对其实施正面思想影响,转化于某的改造心态,并及时将其在监舍内改造情况如实的反馈给攻坚小组,全方位掌握于某动态。
环境氛围建立了,转化攻势逐渐深入,攻坚组长与于某进行多次谈话,使于某认识到监狱没有放弃他,感受到监狱教育挽救他的决心。
(二)寻求突破,展开攻势
攻坚组了解到,于某平时爱好较少,但喜欢经典著作《水浒传》,他仰慕《水浒》中的人物讲义气、有原则、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攻坚组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攻坚战。专管民警找来《水浒传》,让其在闲暇时间阅读,有效占领其空闲时间,缓解其负面情绪;同时挑选几名改造积极的罪犯同于某一起看书,讨论《水浒传》中人物、故事情节和反映出的人生道理。通过学习探讨促使于某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如何融入集体,如何遵规守纪。“读书圈”的建立使得于某内心发生了细微转变,为进一步攻坚打开局面。
(三)心理疏导,方法得力
针对于某思想偏激、个性偏执的特点,攻坚组决定,运用心理矫治方式解决其固守的思想问题。
攻坚组协同监狱心理咨询师制订心理矫治方案,有针对性的对于某开展心理疏导。通过运用沙盘游戏和音乐治疗等方式对于某进行心理干预。在沙盘游戏中,让于某自由想象,利用沙盘构建出“我的家园”“假日闲游”“美好景色”等主题沙盘画,通过心理咨询师循循善诱的心理引导,将于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点一点的勾勒出来,自伤自残等消极情绪日趋淡化。在矫治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其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咨询师通过聆听、移情、暗示等方法让于某对自身的问题产生反思、深思,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当于某低头不语,并为自己的罪错羞愧落泪时,咨询师又不失时机的,帮助其剖析原因,提出假设,加以引导,向于某传递正能量思想,希望他能早日走出内心阴霾,摒弃恶习,改过自新。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多次心理疏导,于某内心的“坚冰”渐渐的融化,情绪开始好转,主动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四)亲情感召,促其回归
攻坚组了解到亲情问题是于某的一个心结。于某生长在单亲家庭,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对于某的关爱和教育也相对较少,因于某先后两次入狱,使得父亲对其失望,甚至放弃。久而久之,于某对父亲、对家庭也彻底失望了,这也是造成其自伤自残的因素之一。
攻坚组摸清父子之间的矛盾点,为打开双方的心结,主动联系于某父亲,把于某的现实改造问题向于父做了说明,希望通过亲情的力量,促其早日回归。经过多次电话沟通,于父终于同意了与攻坚民警见面。当民警带着慰问品和于某在狱内制作的手工艺品来到于家时,于父深受感动,在民警的于情于理的说服中深感自责,表示愿意与民警共同做好帮教,期待儿子早日改过自新。在攻坚组的安排下,于某终于和父亲相见了,在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召下,父子俩都表达了对彼此的希望和期待,在场的攻坚民警也为之动容。
这次亲情会见后,困扰着于某的心结被彻底打开,他表示:“感谢监狱对我的挽救之恩,是民警的不舍不弃使我获得了新生,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过自新,请看我的实际表现”。
【教育改造成效】
四、转化效果评估
经过六个月的攻坚,于某思想得到转化。目前于犯已能够认罪悔过,服从管理,遵守监规纪律,积极参加劳动,并在监区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走积极改造道路的决心。至此,攻坚组认定,于某的教育转化工作,取得了成功,顽固犯于某已彻底转化。
五、经验及体会
通过对顽固犯于某的攻坚转化工作,我们从中获取经验,每名顽固犯都有着不同的顽固原因和表现形式,如何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总结于某攻坚转化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攻坚转化氛围是转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于某转化“包围圈”的设立,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信息动态,经过摸排梳理,找到突破口,切中要害,对症下药。
(二)根据个案的顽固成因,制订专属的攻坚转化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转化工作,以法为基、以情为径、以理服之三者相结合,对顽固犯实施转化。
(三)教育转化顽固犯,绝不仅仅是挽救了一名罪犯,同时也是警示教育他犯,维护狱内改造秩序,净化改造环境,打击反改造行为,弘扬正气的有力之举。